9月23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一向低调的海康,以“物联感知+AI,加速工业场景数字化”为主题参展,集中展出了上百款“物联感知+AI”软硬件产品和观澜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场景应用。
以及,如果走进海康威视位于杭州总部的展厅,这里面展示的大量关于工业领域的全方位应用,无一不表明:工业,海康来了!
工业升级的背后 是海康“做之所长”
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背后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看。
对于用户,本质是通过AIoT企业提供的设备和解决方案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对于AIoT企业,是要通过自己之所长,将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归类、升级,实现全面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以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
这里边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数字化,另一个是智能化。
对AIoT企业来说,进入工业领域,数字化是因也是果,是这一轮AI浪潮在工业的动力和基础。用户需要数字化方法去实现高质增长,设备商就要围绕着数字基础和数字应用去下功夫,也就是用自己所长,去完成工业升级的过程。
工业数字化升级,生产过程环节,需要大量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对结构化后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分析,形成具有行业特性并有益于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的软硬一体平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感知能力。工业领域,行业特性千差万别,而这个感知,也因行业而异,因场景而异,是全方位、多样化的。有的场景需要视频,有的场景需要红外,有的场景需要微波、毫米波,有的场景需要温湿度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类似于计算机BIOS的输入和输出手段,是实现通过数字手段最终达到自动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若这个过程加上AI,便是智能感知,也就是“精确采集、数为我用”。
而海康的自己所长,正是“物联感知+AI”。
工业海康 关键在于“物联感知+AI”
四年前,我写过一篇东西,叫《海康威视:做一棵大榕树》。摘抄里边的一小段作为论据。
“智能物联网企业,不是单一大品类类型的公司,不能做、也做不成单一通道拔的非常高的“红杉”。他们往往不要求长得太高,但更注重扎根和分叉,在主根扎得足够深、主干立得足够稳的前提下,不断的延伸应用范围和产品。如此,海康的大树就不难理解了。技术是根;感知、智能的主业,是主干;延伸出的行业、产品和方案,是枝。如果枝长得足够粗壮,还可以再扎根新领域。”—摘自《海康威视:做一棵大榕树》 刘思
这一段也是去拜访胡扬忠时他大致表述的意思。
从去年起,海康一直讲场景数字化。这些场景,大多已经跳出安防,到了企业端,再延伸到工业领域,从上边这段话,是有迹可循的。“感知+AI”等核心技术作为主干,延伸出了N多个场景,将每个场景进行数字化升级,又长出新的枝,是海康经营的战略,从今天往回看,他们也确实是一步步这样走的。
去年煤质快检的发布会我参加了,今年8月又去参观了他们的新展厅,再到工博会上展出的“物联感知+AI”软硬件产品。最大的感觉就是,海康已经深度下沉到工业领域了。下沉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用户的需求和技术的储备;下沉的主要底气,来自于丰富的感知能力和智能化能力。
一、从2014年提出视频智能化后,随着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展,海康的感知方式已经逐步从可见光向非可见光拓展,积累了红外、X光、声波、毫米波、激光等多维感知。这个过程,是随着传统的安防业务向全新大安全演变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熟悉并掌握了更加丰富的感知手段,这些手段变成海康自身的技术储备和业务能力,顺理成章的拓展到新的应用场景下。这些感知方式,与工业领域数字化升级契合程度极高。比如,针对设备状态,红外技术应用在热成像测温产品,可以对关键设备,如电机、轴承等进行表面测温;由声波感知技术外化成的工业听诊监测设备运转的异常声音,发现运行问题;而可见光技术,可以对设备运行的数据进行远程读表抄表等等。
二、AI加持后,数字化更加深入彻底。物联感知设备是入口,将“物理世界数字化”。这个过程中,数据量是极大的,数据的形态是多维的,其行业特性也要求要对数据进行特征归类及提取、实时交互,以便用户高效利用,也就是上述提到的“更高质量的数字化”。原来视频结构化所形成的SDT,就是这个过程的早期版。感知入口越来越多,数据组成越来越复杂,垂直场景越来越细致,对数据的价值判断和利用水平的要求更上一层楼。这也是全栈智能,即端智能+平台智能化、软+硬同步智能的意义。经过20多年的积累,海康积累了大量的行业经验。今年不断推出的基于行业大模型的产品,就是在做这项工作。一方面,可以用智能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多维感知、智能感知去检测设备、人员的运行和工作状态,进行异常判断,确保工业场景下的高效、高质、安全运行。
这么干说,可能不太具象化。去年参加的煤质快检发布会,以及今年参观海康展厅看到的两个事例,能比较直观的说明物联感知+AI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成果。
2023年我国原煤生产和进口煤量约52亿吨,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收3.5万亿元。煤质检测,是煤炭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关键性环节。以往,传统化学手段的煤质检测技术,效率低、风险大、成本高,严重制约了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针对以上问题,国家能源集团与海康威视历时三年,逐步确定了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的技术路线,通过多维感知、双模态神经网络算法、AI模型等一系列自主核心技术,实现了大批量煤样的实时、在线、无损检测。其带来的成果,对煤炭质检来说,是革命性的。
钢铁厂高危作业场景中,行车吊运操作的安全性与效率尤为关键。南京钢铁厂区内,17米高空的行车需吊运吨级钢卷。但在实际操作中,行车驾驶室与钢卷距离较远,钢卷圆孔肉眼观测直径仅10-20 毫米,行车上的C型钩要精准穿插进圆孔,就如同“高空穿针”,难度大且风险高。通过在驾驶室下方安装海康威视专用抗振相机,可实现自动调焦变焦,解决传统画面抖动、设备易损坏的问题;搭配吊钩跟跑算法,能实时稳定跟随吊钩,帮助驾驶员更好操控。行车的稳定运行,使40吨货量的卡车装车时间从15-20分钟缩短至7-8分钟,保障安全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而在水汽、粉尘更监理的南京钢铁金石厂,海康威视进一步优化行车安全防护方案安装:在行车横梁安装毫米波避障雷达,当检测到同行道行车或高空障碍物的距离小于5米时,会自动告警并制停,保障设备和人员安全。温度是轧出好钢的重要决定因素,要精准控制温度,光靠人的经验评估很难。海康的比色高温计可以分析板材光谱辐射来测量物体表面温度,在有烟雾、灰尘或水蒸气等环境中也能精准测出钢坯温度。高温高亮摄像机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板材表面的细微变化,确保复合板材在轧制过程中没有裂缝等缺陷产生,保证最终产品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除去这些,在石化煤炭、钢铁有色、机械装备、电子电器、汽车制造等等诸多领域,海康都在为不同行业的各种合作伙伴量身打造基于AIoT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这些枝丫还在不断地落地生根,再繁衍出来的,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工业海康:不是做不做 而是怎么做
我本人原来做行业研究,看到一个领域,习惯性的先看市场规模,再看需求和供应关系。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智能物联这个赛道、这个领域,不太好估算市场规模。因为它过于庞大,也过于细分。而且它的市场化进程,也取决于降低TCO、提升效益和品质的质量和进程,还有时间这个关键因素。但最小以万亿计,是开胃菜。这个过程中,谁能熬得住,谁能走在前边,其先发优势和储备优势就会愈发明显。细碎、精确、易于用结果衡量,是工业智能化用户的核心特征。在满足工业领域这些需求上,掌握了入口和部分应用、习惯了细碎场景的AIoT企业,是具备天然优势的。
挑战也是机遇。细分领域的快速响应,投入成本和收益的平衡,以及高度行业化的“懂行”需求,都是企业需要面对的真实挑战。找到用户的痛点、难点,为用户提供便捷、二次开发难度小的大模型平台,用生态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这条路需要深耕,也需要长久的经营。就像胡扬忠所说:“过去几年大家都很看好AI,实际上AI没有带来很好的回报,还是要回到管理出效益。海康也一直保持在AI,包括在大模型方面的大量研发投入。现在慢慢的,在一些提质增效的需求场景找到应用空间。未来,尤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域,AI的应用会有持续的发展。”
结 语
工业是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从大到强的基石。在工业智能化上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在筑基石。“海康在工业赛道,是以自己为田,在自己的工厂一刀一枪磨出来的;是多年的行业深耕积累下来的;更是拥抱变化、顺势而为的战略所在。 “落地行业、数字赋能、多维感知、智能应用”,是面对机遇的准备,更是面对挑战的勇气。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也在这波浪潮之间逐步看清了方向。
责任编辑:石旭
小手一抖把码扫,物联消息全知晓
2025-09-19
2025-09-24
2025-09-22
2025-09-22
2025-09-24
2025-09-24
2025-09-23
2025-09-19
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