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的“收”与“长”

2023-04-17 02:31 来源:长安事

海康4月14日发布了2022年报,大华也发布在即。总体市场情况,上上篇文章已经说的比较详细(仅安防部分),不再赘述。

拖着积水的脑子,仔细研究了一下海康的年报。业绩不多说了,其实在去年我们也进行了预测,大体符合逻辑。长话短说,列举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1.jpg

2022营收数据

1、首次利润负增长。之所以被关注,主要是因为首次。营收下跌比重最大的在建造工程,2021年建造工程营收约4亿,占营收比重约5%;2022年建造工程营收约2亿,占营收比重约3%。从绝对值到占比,都在下降。除了有大项目必须采取连方案带建设之外,海康本身是设备与解决方案商,这个比重越低,主业越凸显。也许一个大项目完了,这个比重会更低。相对于工程,主体上市公司中三大业务板块才是重点。公共服务业务在三大板块中营收下降最多,同比下降约16%。在2022年的市场环境中,这是难以避免的。大市场从需求到项目进度、回款的纷纷放缓,尤其是上半年极其紧张的疫情和市场问题,更加把公共业务的问题放大。其次SMBG方面,我们之前说能控制在跌幅10%以内就不错,这也是有依据的。底层中小企业面对客户的需求疲弱、自身周转也困难。做调研的都知道,小微企业市场化程度最高,是整体市场的晴雨表,也是受冲击最直接的一方。相对于前两项,EBG与2021年基本持平,这个数据就很有意思了,下边说。这时候回头看创新业务,就觉得几年前的布局很明智,在上市公司主业承压的前提下,创新业务撑起了营收增长的大旗。放在5年前,是不敢想的。从营业成本上看,创新业务还在持续不断的投入,但业务规模化带来的成本降低之势在不断显现。2021年创新业务营业成本增加88.7%,到2022年降低到26.8%,随着业务规模化和管理精细化提升,这个数据最终会回到趋近于主业的增长率。

6.jpg

2022研发相关数据

2、除去营收承压外,有个数据更加值得关注,就是研发投入。在2022这个年景,按道理说应该是压缩各方面的支出,以确保营收和利润。但海康在研发上却反其道而行之,研发投入占比从2021年的10.13%提升到2022年的11.8%,投入资金同比增长18.94%;研发人员增长10.25%。去年年中时,就这个问题与海康的高层进行过探讨。他们认为,已经确定是方向性的、需要持续投入研发的,不会因为短期的营收和利润压力而放缓,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在投入,以后收益,不会因小失大。所以如果辩证的看待首次利润负增长,也许能在营收结构和资金投入上找到答案。

3、EBG是这次年报的一个亮点。几年前,开投资人说明会,我们对这块业务还是有顾虑,也有问题提到增长点和前景不明朗。但从去年的数据看,EBG营收已经首次超越PBG,且跌幅最小。这块业务,是个细活,太细了以至于在某一时间段、某一个领域,不是所在场景下的人无法理解。全波段、全方位、全息在EBG的应用,越往后越大于其他领域。海康去年提出转向智能物联,我个人认为最能体现这个定义的,在EBG。从安防到物联网、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一次次的升级,都在从不同的领域拓宽赛道或者开辟赛道,而不是文字上的游戏。而且,从这个集群的业务差异看,每个领域的跨度,都足以再衍生出一个创业公司。增量来自于哪里,可以想象。

4、创新业务“散是满天星”的效果比以往更加明显。主业承压,就要分散压力。有的硬抗,有的在拓展承压面积。现在看是一个萤石上市,机器人开启IPO,其余的业务也许在准备的路上。但往更深层次看,无论是EBG的各个单元,还是目前还在上市公司孵化的业务,都是这满天星中的一颗。既然有限的存量市场竞争过度,那就拿着自己的长处去做无限的细分市场。这与海康这几年一直提倡的榕树模型完全一致。

5、最后说说“长度”、“宽度”、“厚度”。有兴趣的同事可以去看看前年我写的《海康威视:做一棵大榕树》,这篇里边有详细的论述。当时虽然海康还没提出这三度,但老胡所谓的榕树论,就是这三度的雏形。产品技术是根,业务板块是干,众多场景是枝。这么着往里看,长度是场景和产业链,宽度是不断投入的研发和技术,厚度是诸多板块和产品。说法变了,但本质没有改变。

6、《年报》的开篇,即提出了10条风险。这些风险,有的从成立伊始,有的从2018年,都在面对。整体大市场的压力,是必须面对的。但随着数字化建设的不断落地和细化,也随着赛道的不断拓宽,以及去年Q1-Q4业绩的上升趋势看,我个人对智能物联领域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还是持很乐观的态度。部分细分行业可能会下滑,但总体智能化、数字化大市场一定是上升的。这是大势,势不可挡。

7、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海康的《ESG》。这是老大该做的事,除了客户和需求,还有更多的责任。转型的关键看业务,也要看基于转型后业务能力都做了什么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再聊点别的

海康就说这么多,再随便聊点别的。

4月集中初年报,2月份就出了快报。其实海康、大华的报告从营收和利润上的趋势是一样的,但就我个人而言对两个公司在今后道路的发展方向是持不同观点的。随着中移动的不断扩大持股规模,大华的前景更加扑若迷离。大华这几年,除了主营业务外,特别重视云产品,而且销售的KPI,都恨不得按路分,以卖多少路来衡量业绩,看不大懂。要说业务互补嘛,这运营商与感知设备、方案商的强力互补在哪里我至今也没琢磨明白。而且,一个人能把精力分多少份,投入到视频、汽车、大健康这些完全不相干的领域?是修栈道,还是度陈仓,我想只有自己能知道,外人的想法都是猜测。按那句流行的话说,就是“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千方去年的业绩和股票都一塌糊涂。本来说好的优势互补,结果大公司的利润倒是靠宇视给硬生生的撑起来。宇视能打是没毛病,但这大公司也太怂了,如果没宇视扛着,指不定混成个八线小滴噶都保不齐。之前我们一直讨论宇视要不要重新上市,看这个架势,再没点担当,真能把这个扛着天塌的高个子气走。

之前一直说今年是AI软件企业上市的大年,因为扛不住了嘛。那天云天励飞上市,开始无比吓人,翻着个儿的往上涨,现在一看,拉高出货啊简直是。部分AI软件类企业和部分互联网公司其实一直都存在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到底是卖软件挣钱,还是融资挣钱;到底是为公司挣钱,还是为个人挣钱。算了不说了,再说又该被投诉了,吃过亏。当年我们写旷视裁员,被投诉到快封号了。走着看吧。

最后再说说GPT。上次实验了之后,就生病了,可能是报应不爽~~看着商汤、阿里、百度都发布了自己版本的GPT,甚至被拔高到了产业革命的高度,我觉得大可不必神话。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你让GPT用新的高分子材料搞个冲压钢板看它能不能搞出来?多少年了,基础物理、化学、数学没有跨时代的进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叫产业革命。AI+这个东西从本质上说是提高效率、降低TCO的,而不是创造性的、革命性的。追这个时髦,是准备再开辟个圈钱的新蓝海吗?

责任编辑: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