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国:热烈拥抱硅基时代

2025-05-07 00:29 来源:长安事

4月29日,宇视科技2025合作伙伴大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1.jpg

算上这次,线上+线下参加宇视的合作伙伴大会已经是第四次了。每次都有不一样的主题,每次都有不一样的产品、技术、方案和政策。但根本的出发点,也可以说是宇视的精神根基却贯穿始终、未曾改变:全力活下去,努力活得好。在求真务实中勇于创新,在坚持自我中找到出路。

所有感觉异常艰难的突破和创新,其实都是在积累在扎根。但凡根扎的不够深,就不可能盛开。其实,那些艰难的岁月,都是些必由之路,也都是必修课。功不唐捐、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是铁律。

—摘自《宇视13周岁的11点心得》 张鹏国

宇视的逻辑

宇视从2011年独立上路起,就似乎和这个行业长得不太一样。IP、行业、品质、技术,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标签。随着技术的升级、行业格局的变化、应用边界的拓展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宇视在近几年,一直在追求着适合自己的升级和突破。

总结四年合作伙伴大会的轨迹:2022年讲拓展赛道和深度行业化;2023年推出“梧桐”大模型打响AI平权第一枪;2024年是由“梧桐2.0”带来的装备大模型化;2025年推出基于扎根AIoT和大模型技术积累的智能体,以及其所带来的万物皆智能、万物皆可Chat。

2.jpg

单独看有些独立,如果结合着这四年来技术的发展,就能梳理出一条连贯的、务实的、突破性的进化链。2022年AIoT龙头企业向全光谱、全波段进发带来的行业边界突破和行业纵向介入;2023年ChatGPT的大模型浪潮带来的行业大模型兴起;2024年的多模态大模型以及人工智能2.0阶段AIGC发展带来的细分场景智能化;再到今年DeepSeek狂飙后行业模型+大语言模型进阶的万物皆智能。

宇视是一家技术公司,其发展逻辑与技术发展几乎同步,即跳出单一视觉向全波段→行业大模型打基础→大模型进阶落地→依托大模型积累的各种要素实现智能的全面分布和泛在应用。随之而来的,是应用场景的极大丰富,从安防到文教卫体,再到储能、商显。智能化和自动化两面大旗高高举起,一边扎根、聚焦AIoT技术赛道,一边赋能产业落地,一边迎接技术、产品创新。就像张鹏国说的那样,扎根积累,迎来盛开。

智能体—风起于青萍之末 硅基生命绽放于智能之间

3.jpg

从上边讲的逻辑看,全面智能是今年乃至今后数年,宇视发展的重点。从今年初AIoT行业龙头企业的经营策略看,也是整个行业三年乃是五年内的基本盘,就像“梧桐”一样,是为今后一切生成式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基础。

智能化从在AIoT行业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三个紧密的伙伴,一刻也不曾分割,就是“云、边、端”。AI化的边缘端负责感知,AI化的边缘域负责结构化和归类,AI化的云负责形成归类、汇集和反哺。协同,是实现AI行业化赋能、工程化落地的关键词。但协同智能有个弱项,就是平面分割。这么说可能很难懂,放到原来的话术就是信息孤岛。因为依托原有AI技术类生出来的智能化,是一维的,端智能的算力、边缘智能的结构化和云端汇集,是层层递进,单一向上,很容易形成块状信息流,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只是向上协同,无法形成有效的智能化闭环。这个过程,是需要人介入的。喂什么样的信息,训练什么样的算法,就会出什么样的结果。人在其中负责环节,会出现想要即所得、人员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依旧依赖定制化等问题。由此形成的数据也是单向应用,无法触类旁通。

智能体,重点在“体”字。它是多维的,是贯穿的,是多向的,是打破时间轴的。以海大宇为首的AIoT企业,以DeepSeek为首的NLP大语言模型企业等,让人机交互,可以实现感知、认知、处理三位一体。在这个过程中,采集、感知的信息越来越多,机器对人类自然语言的理解越发深入,自我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就像现在的大模型,微软用它写程序,英伟达用它做算力,行业企业用它做行业应用,是相对独立的。但如果有一天,这三个功能能在机器间通过编码语言形成自我闭环,形成信息交互,那就是一个硅基生命诞生的标志。

上边说的这些AI技术,并不是特定的单一爆炸性创新。智能体,是将现有的技术进行组合排列最后落地的过程。就像张鹏国在会上所说,通过采用组合式创新的工程方法,大幅降低了大模型的训练成本和部署成本,让整个行业看到了“卷算力”之外的另一条路径。当年能从行业几千家的血海中杀出来,让“海大宇”最终成为现实,也是依靠不断的组合式创新。

4.jpg

NLP的低成本部署,使得端智能和边缘智能被重塑,使类人智能越发临近。AI落地三要素的集体拔高式发展,让智能体这个概念成为可能,也会很快到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智能的节点会向前提升到端侧。端侧会在收集感知的同时,判断真伪,形成高质量数据集合传递到边缘域和云上。边缘侧更注重评判,云端更注重百业需求的分发。一个交通的数据,可能在满足城市道路交通需求外,还会外溢到治安、出行、环境监察、灾难预警等等。

简单的说,就是每个终端都是一个硅基生命体,都能够与通过自然语言转化成的编码与用户交互对话,满足用户的需求。2025年,恰恰就是这大风起兮的前奏,是旷野之风的起点。

为什么是宇视?

这个观点,我曾反复表达。所有的大模型垂直到行业,形成工程化落地和应用,都是多元的,有用的,离不开多模态。而多模态大模型所需要的多元化数据,第一环节就是感知。返回去再看宇视的逻辑那一段,2022年宇视在干什么?在做全波段,在做微波、毫米波,在做可见光+非可见光。这是多模态的根基,即多种形态的数据感知。

有了多维数据,要有平台去承载,才能让数据有价值。于是,“梧桐”来了。梧桐的意义有很多,有平权,有渠道,有伙伴,但第一重要的,还是承载端侧数据使其有意义。有了多模态的行业大模型,再加上宇视在AIoT行业多年的产品化、系统化、工程化经验,也就是技术的外化能力,让“智能+体”成为可能。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不是想做就做的。就像产业链重塑一样,没有艰苦卓绝的几代人努力,想把完整的工业体系建成,是天方夜谭。从躬身入局安防,乃至后来的AIoT,上述的能力,是宇视的本业,是生命线。有句话叫别拿你的爱好去跟人家吃饭的本事比较,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多模态大模型,是AIoT企业的看家本领,这个行业里,没有天选之子,没有域外一杀到底的可能性。

上边说为什么是宇视,其实再扩大就是为什么是海大宇。道理一样,从去年、今年企业发力的点也不难看出,今后的几年,行业必定卷在多模态大模型,必定卷在NLP+多模态大模型。文搜产品、生成式智能产品的纷纷推出仅仅是个开始。

指到哪儿打到哪儿就是战斗力

宇视最大的特点,张鹏国反复说过,就是务实和坚持。只要定下了方向,就向着这个方向冲,边打边建,ALL IN。本次会议上,张鹏国讲,为了保障“智能体”这个大战略,公司对组织结构进行了拆分。新成立运营商及文体事业部、新能源事业部、显示事业部。这几个事业部,都与“万物皆可Chat”这个理想息息相关,是把智能化做到最前端,最终实现的是人机交互。智能化的前移,必定带来的是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分布式部署,分布式部署就要求分布式智能化的储能、供电,也就有了新能源事业部。

曾经有机会几次和张鹏国交流过思想,没有大沙发,没有会客厅,有的是个大黑板,说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写到哪里就总结到哪里,总结到哪里就形成观点并记录。抛出想法,想想办法,形成系统,全力以赴,围绕着想法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去努力。

有了这种指到哪儿打到哪儿的精神,才有了“梧桐”落地带来的成绩。过去的一年,宇视构建超过100P的算力加梧桐大模型能力支撑合作伙伴一起训练出超过1万种的小模型。通过宇视开放平台能力,累计携手超过3000家合作伙伴落地超过5000个场景,实现超3亿的共创业务价值。

结 语

前几天看张鹏国的朋友圈,有一段话特别能让人引起共鸣。“创业是危险性极高的选择游戏:活着,需要做对所有关键决策。但死亡,只要一两个关键决策失误。在这条无尽的路上,会连续遇到岔路口:赛道选择、核心用户选择、产品迭代方向选择、技术路线选择、营销模式选择,最难的是时机/timing的选择……”

张鹏国一直讲大势。跟随大势,才能成就用户、成就客户、成就自己。知易行难,创新不是请客吃饭,是上阵厮杀。只有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才能更好的活下去。我想以张鹏国一次内部讲话的摘要作为结尾,这最能代表宇视,代表宇视人的思维。

很多人开玩笑说,公司名和人名一样,多是一种期望。甚至经常会是人和公司的反面。宇视,意味着全球视野、全局视野、多维视野;所以,我就老担心我们把公司名字起得很大,目标反而变得很小。

对我们这样务实的公司来说,只有一个目的:全力活下去,努力活得更好。

—摘自《2022年度宇视科技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张鹏国

责任编辑: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