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媒体在路上

2022-12-14 03:01 来源:长安事

前几天,安防圈里一位老前辈在个人公众号里写了个文章,题目叫《安防媒体路在何方》。看完了心里颇有感慨,顺着蒋博士这个话题,也写个小短文聊聊。

我之前写过3-4篇关于安防和垂直行业媒体定位和发展思考的东西。不因为别的,只是老本行就是这个,对它最熟。(2018年《论安防媒体的内容创新及广告服务转型》|2018年《再谈安防媒体的转型之路》|2019年《三论行业媒体现状和未来》|2022年《四论行业媒体业务现状和未来》)。近日看蒋博士的文章,提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评选,第二是向谁收费给谁看。

先把基调定好,行业媒体,除了极少数个别的,都不是事业单位,要生存吃饭。沿着这个底线,再做分析。

评选

首先说评选。这个我太熟了,因为行业评选的根儿就是从我们这儿出来的。2003年,第一届安防十大品牌评选,那时我还没到慧聪,是曹国辉总带领的慧聪三研和慧聪安防行业的前辈们搞起来的。2006年我入职后,正赶上第三届。那时候行业方兴未艾,大家规模差距都不大,所以对于这个评选十分看重,也曾出现过一届报名2000多家企业、短信投票一个企业投几十万票的盛况。如此算来,这个评选到明年就20年了。

但是后来随着行业的发展,新的格局不断重塑,评选出现了几个问题:

1、行业集中度提升,可参与的企业因为生存、转行等问题,逐步减少;

2、行业内龙头企业跨产品线经营普遍,且在哪条产品线上的实力都不弱,容易造成评选的前几名来回就是那几家,缺少参与感;

3、真正的规模型企业,不再需要用获行业内垂直领域奖项来证明自己;且行业内评选奖项过于笼统,细分不够,停留在品牌评选而不是类似红点那样的产品类别和方案评选,公信力和可信度都不足;

4、这也是最重要的,随着企业技术和产品的扩展,应用场景一再扩大,安防仅仅是一个应用领域,玩儿家对此没兴趣,且评选出来的结果,对用户的最终选择、招投标之类的都没有太大帮助,缺少参与的先决条件;

以上这四点汇集,所以到了2015年后,我们对评选不甚热衷,开始做论坛,把论坛的舞台搭好、搭高,顺带做评选。也就有了连续几届我们费尽周章请老胡、老傅、王立群、孙丹、刘双广等大佬的那一幕。但后来我也一直在想,做论坛的初衷是什么?基于生存需要,当然要把盈利赞助想在里边,但这不是第一初衷。最重要的,还是要成为思想的高地,让参与者和聆听者都有收获,是获得而来,而不是看广告来。越是基于这个初心,到最后越觉得办的太费力,行业的转型,格局的转变,市场的扩展,企业的变化,都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着我们,要么做成管理论坛,要么做成极其细分的论坛,两者没有中间道路。所以到了最后,直到从慧聪离职出来,我也不能取其轻重,就慢慢熄火放一放。

上边说了这么多,那行业评选到底要不要做呢?我觉得还是可以做,但是方式一定是要与以前有差别。如果评安防的十大品牌(当然现在新广告法不让这么叫,肯定有变通的叫法),那就要更加细分。最早我们评选,都是从产品线出发,这点到现在显然已经行不通了,因为一个摄像机,公安在用,停车场在用,社区也在用;可以用它做治安卡口,也可以用作车牌识别,还可以用在高速计费。所以如果评选,一定是按照横向的行业应用分。但如果按场景下手,第一敏感,第二细碎。安防的大头在公安,那第一个评选的场景就应该是它。我们不讲脱敏什么的,单说这些企业,因为内外原因,现在谁还敢在大规模宣传中高调的提这块业务?除了服务特殊单位和标准、密管业务的个别企业,现在存留下来的行业企业终将走向国际化,那么这个领域就不是加分项而是障碍。而且公安目前的技术发展,硬件已经趋近于成熟,大部分项目都是成本核算的硬件升级和软件平台和应用细分,实在是没什么好评的。

再有,比如智慧城市,它包罗万象。这个要不要单拿出来评选?是感知层的还是云端的?如果细分,那就是智慧城市感知十大品牌、智慧城市云计算十大品牌、智慧城市AI平台十大品牌等等等等。可智慧城市又包含了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民生、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环保、能源管理、城市调度等等等等,且这些领域行业企业都有参与,是否还要单独拿出来评审?是否与智慧城市总奖重复?如此多的奖项,由谁来评审?专业度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前提,先把前提想好,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评选。否则,评出来是个笑话、饱受质疑的时候,不评也罢。

如果把视野再放大点,放到物联网。我在前边写的东西里提过,目前物联网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和权威管理机构,也没有权威专家,因为这个行业太大了,泛智能类都可以装在里边,而且这个装的过程现在还在持续,所以这个命题的评选是做不了的,如果硬上,也是片面的、不权威的。不过以AI物联网为题的论坛,我觉得是个好的方向。至少在物联网服务数字化和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我们还是熟悉的,是老本行,也够具体,能有的说、有的做、有资源去组织。

安防媒体以何生存

这个话题有点大,我在前边写的几篇文章里也尝试进行过论述。蒋博士的文章里提到的模式,是搞真评实测出论文,由最终的浏览者花钱看文章的知识付费模式,类似知网。这个模式,是对用户收费的良性模式,但能搞起来,我想也是首先在萤石、乐橙这些民用品牌。对于工业品,面向B端和G端以及集成商、中小工程商这个群体收取知识费用,很难。不说别的,就软件收费这个在西方跑通几十年的模式,到了中国就熄火,更何况知识付费。

安防媒体要生存,无外乎四种。

1、真写文章,做小众平台或者自媒体。这个模式不可复制,受众少,是单打独斗的,一定做不大。

2、将原有资源(用户资源)变个方式去用。比如做服务平台、资源平台,将深入地方的小微企业资源串联,做成服务联盟、资源联盟,或者做成大企业的终端联盟。这是个烧钱的事情,目前这种大环境,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投资,是有难度的。做电商平台,我个人认为是瞎掰,大的不跟着你做,小的起不来量,即便不挣利润挣流水都很困难。

3、做渠道服务商。介入到大企业的渠道拓展和服务拓展中来,用手里资源承接大客户的渠道和服务需求。这点我认为还是有机会。

4、做广告服务商。行业媒体对于社会化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懂行业(但是现在我觉得真懂的没多少)。所以行业媒体如果想发展,还是要学习新的传播手段,比如新媒体、短视频、分布式宣传等等,把自己的行业知识应用在新的传播手段中,切入到客户的几个宣传重点进行服务。

至于产品评测,AS不是没做过,而且原来做的很好。但如果企业SKU上量,就分不清主次了,每个产品都重要,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特定的客户群,所以做这个的评测,难以为继。况且这个模式的可复制性差、专业度高,就目前媒体这个圈子看,能做的不爱做,想做的不太懂,重新拉起大旗的可能性不大。

责任编辑: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