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做好自变量

2022-08-19 10:32 来源:智安物联网 作者:长安事

上周五,海康威视发布了2022年中期报告。在次日召开的投资人说明会上,详细解读了年中报告的内容和公司经营的问题。

11.png

中期报告主要财务数据

2022是比较特殊的一年,尤其是上半年4月份开始的疫情反复,以及前两年因为疫情和全球经济大环境变化、国内金融和经济环境变化积累的问题逐步叠加显现,所以在4月份做上半年市场分析时,我们比较悲观,不仅对行业增长率,包括对头部龙头企业的营收也并不看好,龙头的净利润可能倒退,营收增长不超过15%,整体市场增长率不超过5%,目前看还算比较客观。海康威视的《半年报》,在预计的合理范围内,Q1+Q2一起看,也比较符合今年的大体趋势。报告已经出了近一周,很多专业的分析文章非常详尽、到位。今天这一篇,我们看看半年报背后值得关注的几个点,还有海康未来发展的逻辑。

大环境下的变量与解析

海康上半年营收增长9.9%,除去2021年上半年对比2020年比较特殊外,是低于往年同期平均增长水平的。在投资人说明会上,对营收的结构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在业务体系中,最稳定的PBG公共服务业务出现倒增长,同比下降1.40%;SMBG和EBG虽实现增长2.58%和3.97%,但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旗下的创新业务,除机器人、微影和汽车电子保持较高增速外,其余的增速也趋于平缓(其他创新业务因为基数小,所以参考意义不是很大)。

依据海康往年的业绩水平及公司给予的长期增长目标看,合理增长区间的预期,应该在12%-15%左右。这次明显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因素在于大环境的变化,而非公司经营出现问题。政府的第一要务是防疫,此消彼长,其他项目的建设就会相对缓慢;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较大问题,企业经营风险加剧、资金问题所带来的E端需求谨慎甚至萎缩,让toE市场增长放缓;最下边的中小微渠道和集成、工程类企业面临的现金和出货压力非常突出;民用市场中,消费积极性下降,也对部分创新业务增长造成了影响。所以大环境变化,给各行业客户和用户所带来的的项目、资金、成本等周期性压力,是最大的变量,也是影响业绩增长的最直接因素。

企业的经营和收入与大环境的关系,一个是因变量,一个是自变量,完全是被动接受。大环境的变化,今年只是相对凸显。近三年来,乃至从中美贸易战开始,是所有企业和经营者所必须面对的现实。今年的政策基调,一定是稳定第一,如果说防疫等政策出现变化,也至少要等到十月底之后。而持续性的财政收紧和控制金融风险等要素组合出来,房地产市场在近期也不会有大幅度的增长,给下游产业带来的压力也较大。政策、市场等因素叠加,今年整体市场增速还是会处于较低的水平,龙头企业的目标,也是稳定,能做到年复合增长率10%-15%,就是胜利。

国际环境上,从5月4日《金融时报》爆出美国对海康采取进一步限制性措施后,海康的股票应声大跌,市场和机构对此关注度很高,国内外的其他企业也在观望。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么对海康成为一家国际化的大公司以及其境外业务增长的目标挑战巨大。此次投资人说明会上,海康特意拿出大篇幅来介绍列入实体清单后的详细动作,以及在国际市场合规、申诉的具体过程,是从进入实体清单后历年说明会上最详尽的一次。对此,我们不是研究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没有太多发言权。但从当下看,我们认为出台SDN制裁的可能性较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如果这样做,所有国家都在看着,以后哪个国家与美国做生意、做投资,哪个国家发展自己的核心产业,都会先琢磨一番美国的长臂管辖。SDN属于制裁的终极武器,制裁一个非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命脉的企业让自己背负巨大的负面形象,怎么算也划不来。从长期看,中美的贸易战从战略上已经告一段落,科技战还要打个十年八年,从斗而不破向激烈竞争发展,任何情况都可能出现。这也属于变量,而且是不可估算的变量,就像月初的台湾海峡,谁也无法准确预测事情的走向,只能拭目以待。

总体看,2022年上半年的环境因素比较特殊,且这种特殊性不可持续。营收降速放缓,有部分项目释放带来的超额收入。但对海康的营收增长没有本质性影响,也不影响海康今后的增长逻辑。

利润下滑与磨刀

此次《半年报》中备受关注的是,海康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为57.59亿元,同比下跌7.2亿元,跌幅11.14%。关于利润下降,有几个因素。第一是研发费用大幅提升;第二是应收款计提比例大幅提升,合计后的7.5%远超去年同期的1.7%;第三是持续备货、高库存策略抵御供应链风险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也是现金流出现较大下滑的主要因素。

12.jpg

海康威视6年中期报告营收与利润走势

三个主要因素,最应当受到关注的,是研发费用的大幅上升。上半年,海康研发投入46.75亿,比去年同期增加7.97亿。为什么在大环境较为疲弱、企业应收增幅降低的同时大幅提高研发费用呢?大致有三方面原因。

1、在投资人说明会上,在谈到利润下滑时,海康的回应有一点很值得玩味:“海康还是一如既往,某块业务有了成绩的时候会拿出来说,没有成绩之前,我们可能还是会比较谨慎的披露。”这也与我们上一篇写海康转型AIoT时的观点一致,就是先做后说。比如全光谱、非可见光等,这些产品的研发、设计到最终投入市场,都是需要较长的周期和较大的前期投入。在形成规模化优势前的研发和攻关阶段,没人晓得他们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投入了多少资金和人力。所以这一点是主要因素。

2、海康一直说行业用户的需求很碎片化、多元化,颗粒度没有大类科技型产品那么大,G端和E端都存在定制化程度极高的特点。这就导致企业在应对客户需求时,一定是项目制的。每个项目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都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软硬件的二次开发和测试等,此时,人、财、物都要配齐,都要投入,这是高研发费用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3、创新业务普遍利润没有原有业务高,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市场。创新业务占总体业绩比例越高,投入的研发费用和组建团队费用就会越高,是成正比的。而且海康的创新业务,除了消费品外,对甲方客户的定制化程度,目前看也不会低于原有业务。研发费用会随着销售业绩的增长而一路攀升,这并不奇怪。

在本周的一次交流中,胡扬忠在谈到今年经营和投入产出问题时说:“现在还是磨刀,没柴砍,先把刀磨快一点。其实这就是早投一年和晚投一年的问题,区别不大。只要不亏损,这就是多一点和少一点的差别,对公司没什么太多影响。把事情做的更细致一点,把刀磨得快一些,把内功练好,机遇来了不会现抓,我都准备好,总有一天有产出。”

对于利润和高增长,资本市场在短期看的比较重。但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提前预判和持续不断的自我革新、准备下一步的出路,才是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策略,也是高层最该关注的战略性抉择。先做后说,把刀磨快,等柴长成了再去砍,会在看似缓慢的动作下快人一步。

大体量后向创新和运营要效益

海康去年营收800多亿,体量已经很大。体量越大,市场对增长周期律的担心就越大。如何能够保持行业领先的趋势和竞争力、保持业绩的增速?

我想这个问题,从整体产业的角度看,可能更清楚。截止到目前,互联网也好,物联网也罢;消费品也好,工业品也罢,绝大多数大的行业,已经被前20-30年崛起并一直走到今天的企业跑马圈地圈完了,小的行业可能还有机会,但大的行业领域,已经几乎没有二次翻盘的机会。新玩家想进入一个成熟领域很难,老玩家想在成熟领域改变结构也很难。我们在上一篇文章提到过,这就像个森林,花草树木、藤蔓植株都有了非常成熟的生态系统,除非遇到极端天气或者不可抗力外力以及自己作死,否则想改变难上加难。这也是为什么过了20年前甚至10年前百花齐放的时期后,整体行业格局几乎没变化的真正原因。市场存量在,但对新玩家和创业者并不友好。也是原有高装备玩家保持领先的主要因素。

这时候,龙头企业如何保持持续增长和领先就至关重要了。除了我们上述说的先磨刀、把眼光向远看外,精细化运营和持续创新是战术层面最核心的两个要点。

精细化运营和持续创新这两个点,是相辅相成的。精细化运营中,组织架构的不断调整、管理模式的不断细化、应对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与自身结合,都是在管理创新中找到新的点来不断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和降低各种成本。比如总部和分公司的管理和授权边界,比如各创新业务的相互比较,比如各分公司分层、分级考核,比如通用平台与细分领域的分工等等,都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向运营要效益。

创新的范畴比精细化运营涵盖的面更广泛。时至今日,模式创新这个东西其实已经将近走到头了,互联网玩了那么多年,把能做的都做了。而技术、产品的创新,却是永无止境、持续不断的。这里说的创新,是真创新,不是加个壳子起个名就算创新了,而是把着眼点再往上看,看到产业链的上游。装备、材料、工艺、工具还有零部件的创新是创新,软件平台和解决方案的创新也是创新,而且都是实实在在解决用户问题、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创新。这与项目型的机会创新有本质区别,一个是机会型,一个是产品力、产业链拉伸。可持续性和对企业今后发展的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海康这个体量,已经告别了初期跑马圈地、粗放式增长的时期。向运营和创新要效益,是必然的选项。谈到这两点时,胡扬忠说:“今天整个市场宏观的经济,中国的经济已经不是一穷二白,不再是粗放生长、机会导向了。它需要有运营的导向,通过管理改善效益,通过真的创新来提升竞争力。做起来很难,还是要有耐心,靠耐力。”

结语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保持着很高的增速,无论对内对外,一直在高位运转。因为需求和技术迭代带来的基础设施补课升级、公共服务多次大提速,让很多企业赶上了发展的红利期,也习惯了这个常态。但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个常态可能要进行一些调整。

宏观大环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企业和个人也改变不了。能做的,就是把微观做好,把自己做成变量,而且是积极的、向上的自变量。在投资人说明会上,谈到今后的发展,胡扬忠说:“接下来5-10年能有什么样的增长,我不敢保证,因为这里面有太多因素的影响,但对海康能力的增长和业务的拓展,我是充满信心的。海康在进入任何一个细分市场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争取做前三,当然了我们有一些业务负责人说不做第一就是没做好,这是这么多年来大家的目标,大家有这样的一种心态,所以这是海康为什么有韧劲。”

多年来,海康一直是一家内驱型的公司,一直是为客户、做自己,不盲目也不被带节奏,做着自己坚守的、认为方向正确的东西。之前提到过的10年增长15%的目标,我相信如此审慎的一家公司一定是经过比较周密的思考和研判后提出来的。从赛道到业务的转型,从研发投入到运营管理和务实创新,都在奔着这15%努力。虽有“风雨沸秋塘”,却难“凌乱花与叶”。按着自己的节奏走,这15%会做到,而且大概率会超预期。

对于一些问题的简述

近期,尤其是在5月后,总是有资本市场和行业内的同事与我探讨海康相关的话题,相互学习。反正今天写一次也是写,干脆把近期讨论过的问题列一列,根据我的理解,以及和同志们的探讨结果,自我解答一番,权当给同事们的参考。

1、海康最近在招做芯片的人,海康是不是自己做芯片?

从目前看,可能性不大。在经过股权激励后,海康依旧占联芸科技37%的股份,再加上其他供应商的合作与采购,海康自己做芯片的可能性很小。芯片这个事情比较敏感,有了成熟的供应链,没必要非得放在内部做。

2、创新业务占总营收比重越来越大,哪一个会成为继萤石和机器人后第三家申请IPO的公司?

谁是第三家,我想只有海康自己内部的核心管理层有想法,这个就别瞎猜了,谁都不知道。但今年机器人做的确实很好,到年底利润搞不好要顶萤石两个。萤石现在的主要做的是要和海康原有的渠道进行逐步剥离,建自己偏向于消费品的渠道和品牌形象。民用摄像机萤石的占比已经很高了,但基础用户群体还要扩大。另外,无论是那个业务,是在海康内还是在海康外的,基本逻辑都是把盘子做大,做大了基本盘,无论上市与否,都是核心竞争力。

3、海康的统一软件架构以及HEOP平台等,是否能彻底解决碎片化问题?

这个不太可能。统一软件架构,只是解决部分碎片化成本过高、底层重复开发的问题,是做的底层。到了终端用户,还是要进行二次开发。但是统一软件架构,有效的降低了二次开发的成本,原来可能花30%的精力和成本去开发,用了统一的底层架构,把30%降到20%,这也是个不小的进步。

4、非可见光感觉市场机会低于可见光,是否值得去做?

看看海康今年提出的转型就知道,智能物联网,全波段、全光谱、微波毫米波。这个东西看投入产出比,能做,有利润,不赔本,就可以做。而且这不是夕阳行业,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大。为什么不去做呢?赛道越来越宽,场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很多场景在精细化应用中,需要可见光+非可见光双重应用。只有在场景应用中创新,来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是通过技术和产品提升摆脱单纯价格和项目竞争的最有利手段,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武器。总在毛利上下功夫,怎么看也不是长久之计。

5、供应链高库存策略会一直持续吗?

这点投资人说明会给了比较明确的答案。为了规避供应链风险,部分上游产品的库存肯定是要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随着国内供应链的逐步成熟,供应链的风险是会逐步变小的。所以从长远看,高库存的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有可能会逐步减少。

6、软件怎么样,会按License收费吗?

海康一直在提软硬件结合。从今年上半年的报表上看,软件增速不及硬件,但也是比较高的增长了。中国甲方的惯性思维是买设备送软件,但近几年稍微好点了。只要卖的不太贵,甲方和用户还是能接受的。

7、海康一直说赋能千行百业,但碎片化程度高,成本就高,这个何时能做到一盘棋?

这个问题之前提过好几次,还是有好多同事在考虑。就目前看,10年也是它,20年也是它,客户在持续不断的增加,碎片也就持续不断的增长,这是个好事儿,真没有碎片了,那岂不是没有客户了?还是那句话,定制程度高,成本高,只要能兜得住底,能赚钱,就没有不做的道理。在强人工智能时代真正来临前,在还没有遍及千行百业前,想做到一盘棋通吃?醒醒吧,醒醒吧~

8、关于SMB竞争格局加剧,不断有龙头卷到国内小B市场,这个对格局的影响大吗?

影响不大,而且这是战术性问题,不是做战略研究和管理特别关注的点。对最下层市场,做产业链服务和拉伸是战略,但需要时间积累,数据、用户粘度结合新模式和部分新产品体系,才是比较完美的打法。单纯的产品、模式创新,在短期内效益不大,都做的是中长期的事情。所以SMB的竞争,是持久且愈发下沉的,短期上不会对格局产生影响。而且相信各家企业都是各打各的,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找出路,为增长找出路,而不是瞄着对手做的,没意义。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