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10月28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网络安全法的决定,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2016年制定的网络安全法是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此次网络安全法的修改,适应网络安全新形势新要求,重点强化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加强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协调。
回应人工智能治理和促进发展的需要,修改后的网络安全法明确,国家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发,推进训练数据资源、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和安全监管,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和健康发展。
安防行业将深受影响
修改决定中专门回应了人工智能治理,这与人工智能+与安防行业深度融合的趋势完全契合。安防领域的AI算法,如人脸识别、行为分析、车辆属性识别等是智能安防的核心。国家层面的支持将鼓励安防企业持续投入研发,突破算法瓶颈,提升精准度和效率。
安防行业拥有海量的视频和图像数据,是训练AI模型的宝贵资源。修改决定提出推进训练数据资源、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促进建立更规范、更高效的数据资源平台,解决安防AI企业在数据获取、标注和管理上的难题。另外,视频图像的实时智能分析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国家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降低安防企业部署AI应用的成本,使得普惠的智能安防成为可能。
此次修改提出“重点强化网络安全法律责任”,这对安防行业意味着责任加重和要求提高。一方面安防系统自身的网络安全至关重要,视频监控平台、门禁控制系统、报警系统等已全面网络化、IP化。安防系统本身就成了网络攻击的潜在目标,一旦被黑客攻破,不仅导致系统瘫痪,更可能导致敏感监控数据泄露,甚至被反向利用。新法强化法律责任,要求安防系统的运营商和产品提供商必须将网络安全内置,确保系统从设计、开发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安全。
安防是保护物理世界安全的关键力量。当电力、交通、金融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被强化时,安防系统作为这些基础设施的“眼睛”和“警卫”,其自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就成为整体网络安全防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新法促使安防行业必须与网络安全行业更紧密地结合,共同构筑一体化的安全防线。
此次修改提出“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和安全监管”,对解决安防行业当前面临的争议至关重要。安防行业特别是随着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一直伴随着对个人隐私和数据滥用的担忧。法律明确要求完善AI伦理规范,将推动安防行业建立更严格的技术应用标准。例如,在公共场所和私人场所的应用边界、数据采集和存储的期限、匿名化处理等方面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责任编辑:石旭
小手一抖把码扫,物联消息全知晓
2025-10-22
2025-10-27
2025-10-23
2025-10-24
2025-10-27
2025-10-28
2025-10-24
2025-10-28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