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当我们已经对中国GDP总值排在世界第二位的新闻津津乐道,已经对中国在世界上拥有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而欣喜不已时,有谁还记得建国初年的那一段历史?正是以1953年作为一个起跑线,中国工业迈出了国家计划的第一步。
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在国家“一五”和“二五”时期,新中国将1/6的财力倾注在这里。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黎明航发集团这6个项目落实到了沈阳。第一台车削普通机床、第一台125万吨挤压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等100多个新中国的第一从这里生产出来。
“机器视觉”如何助力老工业基地再振兴?
但好景不长,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速,东北作为以工业发家的地区开始走下坡路,老工业基地企业的设备和技术老化、人才流失、地理位置闭塞,资源枯竭等现象愈发严重,GDP和工业增加值由改革开放初的近15%和20%下降到10%以下,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为了重新壮大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
再度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开始加快,逐步缩小了与全国的发展差距。2008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升至8.62%,比2007年高出0.14个百分点,这是进入新世纪后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首次止跌回升。
2008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地区统计后折算的增长率)为13.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这一增长率在四大板块中名列第一(详见表2)。以“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的三年计算,东北三省经济增速为13.7%,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也分别高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0.5个、0.5个和0.3个百分点,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的老牌工业企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工业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前,东北地区的工业属于从衰落到振兴的转变,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工业却已大部分实现了由振兴向辉煌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许多企业都进行着数字化转型的实践。
数字化转型的最大困境在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位居全国榜首,甚至超过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关调查显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本地留存率仅为11.89%;位于沈阳的东北大学的毕业生本省留存率为17.2%;位于长春的吉林大学为27.02%;大连理工大学也只有27.54%。这几个名校毕业生的省外去向中,位居前两名的主要是北京和广东。此外,上海、浙江等地也是东北名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地。
这就意味着,在老工业基地的数字化转型中,东三省的人才红利难以得到应用,致使整个东北地区在基础设施领域的研究不足,没有形成相应的技术积累,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数字化转型进程。
换言之,就当下的情况而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机器视觉”凭何助力老工业基地振兴?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底层搭建工作基本完成,网络体系已经覆盖300多个城市,建成了五大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和55个二级节点,平台体系连接工业设备数达4000万台,服务企业超过40万家,为行业内更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背后支撑。
而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构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基于这一前提,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多个部门也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
而在整个“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中,最为成熟的环节,则莫过于“机器视觉”。
机器视觉是让机器人认识世界,侧重于机器人和认识两点,而计算机视觉是让计算机看懂世界,侧重于计算机和理解,对比工业级机器视觉和消费级计算机视觉的区别。
换言之,机器视觉在工业中的作用,是赋予了生产过程一双“眼睛”让制造智能化。具体来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自动获取一幅或多幅目标的物体图像,对所获取图像的各种特征量进行处理分析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做出定性分析和定量解释,从而得到有关目标物体的某种认识并做出相应决策的系统。
这也就意味着,机器视觉在实际应用中,至少能在以下几个层面中助力老工业基地的数字化转型。
测量: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零件或产品的尺寸,如直径、长度、宽度、物体的面积方向、物体之间的角度、物体的位置、物体或部件之间的距离、物体的个数等进行测量。
预警:在工业生产中,传统检测往往伴随着高温、高危的环境,而通过热成像感知等手段,通过视频叠加泄漏数据,多维融合,管理视角更加直观。
识别定位:在工业品的制造过程中,对零部件进行识别和定位,引导机器人进行喷涂、装配等操作。
计数:原始的人工计数机械繁琐,视觉AI感知却能“一键计数”,并联动触发视觉分析,其分析结果与称重计数、货单数量核验后,系统自动打印标签,高效方便。
而根据海康威视与韶钢的合作中我们也可得知,海康威视依托“跨产业、跨基地”的工业互联网架构打造“一总部多基地”的“跨空间”和“跨人机界面”的互通融合,助力韶钢实现了智慧制造2.0的全面升级。而涉及其他生产环节的铁水包编号识别、钢板编号识别、钢胚编号识别等应用也相继落地。海康威视认为伴随技术的进步,视觉AI感知还会继续融入各个生产环节,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小结
在“振兴东北”的蓝图已经制定的当下,一场新的“辽沈大战”正在徐徐上演,无论国外玩家还是国内玩家,都在涌向东北,而多种机遇下,有望交织出老工业基地的春天。
责任编辑:潘一大
小手一抖把码扫,物联消息全知晓
2025-06-30
2025-07-04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4
2025-07-02
2025-07-03
2025-07-01
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