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再度提速,“质变”带动“量变”还需多久?

2021-05-07 09:40 来源:智安物联网 作者:缙霄

5月6日,住房和乡建设部下发通知称“经组织专家评审和实地调研,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

image.png

通知指出,请试点城市按照相关要求,制定完善试点工作方案,经专家评审通过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试点城市要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落实资金等保障措施,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关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加大对试点城市的指导支持力度。

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何被着重强调?

从线下服务到线上服务,当下智慧城市已逐渐覆盖了政务、民生、产业和城市运营等各种场景,智慧能源、无人驾驶、工业机器人等特色亮点和创新应用相继涌现。

截至2020年,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达到290个;再加上相关部门所确定的智慧城市试点数量,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累计已达749个。

构建新型智慧城市有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城市和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同时智能化手段与技术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助力提升城市和地区特色产品的供给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从而长远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刚刚实现全面脱贫的“十四五”时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有利于均衡城乡资源,改善县域民生服务,更有助于帮助百姓走好“脱贫致富”的后半程。

image.png

但需注意的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尚无成功、可复制经验。可偏偏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同时随着整体建设的深入,以中心城市、地级城市为主的建设思路正在逐渐发生转变和升级。

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 24.5% 的县级市正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例如,山东省 45% 的县级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目标,相关部门累积批复县级以上试点示范 53 个,建设内容涉及交通、市政、教育等 20多个领域。

当前我国县级市数量已经超过了300个,建制县数量更是超过了1万个,当前的发展经验难以对应底层建设的需求,因此“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被再三强调。

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县域地区有多重要?

另外,从县域地区自身特点来看,县域地区的社会治理与民生工程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基层智慧城市建设的普及将持续提升百姓的从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县级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薄弱,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这就意味着,县域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如同大城市一样采取“大水漫灌”的发展模式,更缺乏相应的试错能力。

还需要注意的是,县域地区的行政定位决定了县域地区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定位与职能,即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体系的“中转站”,先天便被要求做好域内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对于更小单元的智慧城市建设,如智慧社区、智慧乡村等,需要县域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基础和引领。

这就导致县域地位的行政地位决定了其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有一定的被动性,需要弄清国家、省、市等上级行政单位对于下级行政单位智慧城巿建设的基本要求。换言之,在经济发展与行政地位的双重制约下,县域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多数情况下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为何说“质变”引发“量变”的核心是顶层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全套的照搬照抄对于县域地区来说必然不是最优解,需按照小而美、特而精的方式,成为链接省级城市和美丽乡村的衔接点,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城乡覆盖,合理设计智慧系统规模,形成城乡一体、要素资源智慧聚集的发展平台。

其实智慧城市建设从来不止是工程,更是过程,在设计之初就要从全局以及长远考虑出发。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迭代规划,做“有态度、有特色、有运营”的智慧城市。

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借鉴、编制顶层设计文本,从“背景意义”、“指导思想”、“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建设任务”、“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好总体规划设计,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充分调研,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再一次深入调研,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项目和内容。

只有结合优秀智慧城市的顶层设级文本,将区县级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同智慧城市的整体建设思路紧密结合、因地制宜,才能用最小的代价大幅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效率,推动区县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让“质变”引发“量变”的反应。

小结

当下一线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特色成果渐显,县级市建设正起步。而去年那此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更是再度明确了智慧城市这一体系存在的价值。

而在本次文件中,住房和乡建设部更是额外指出“有关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加大对试点城市的指导支持力度。”而面对各类政策的持续发力,智慧城市正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潘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