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力量”如何赋能县域治理智能化?

2025-07-25 00:42 来源:中国安防

导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县域治理如何拥抱新技术、实现智能化跃升,成为关键命题。浙江省宁海县积极引入“无人机公共服务平台”,以无人机技术为核心,系统化构建覆盖全域的无人机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拓展了治理的物理空间,更深刻驱动了治理流程的智能化重构,为县域治理现代化、智能化提供了极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低空方案”。

县域治理:寻求破局之策

随着城市环境复杂度提升与治理需求的动态演变,在一些地方城市、特别是县域城市的社会治理体系中,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正在面临多维度的挑战。

以宁海县为例,宁海县作为浙江省宁波市下辖的典型沿海山区县,地貌以“七山一水二分田”为特点,在治理中面临地形复杂、海岸线监管难、产业升级需求等挑战。宁海县山区村落呈现分散特点,公路覆盖率低,人工巡查效率低下。其海岸线长约176公里,海岛、滩涂监管难,非法捕捞、偷排行为隐蔽性强、不易发现。作为沿海城市,宁海县自然灾害频发,年均受2-3次台风影响,易发洪水、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山区村庄易成“孤岛”,传统勘查人员进入安全风险较高。

在社会治理层面,宁海县执法人员编制有限,难以覆盖18个乡镇街道。人力和财政的约束也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跨部门协作与应急响应能力。特别是大部分山区的通信基站少,遇到自然灾害,现场信息回传会出现较大延迟,而冲锋舟等传统救援设备无法快速抵达复杂地形区,往往导致错失黄金救援时间。在公共安全防控方面,宁海县也曾因为缺乏有效的实时空中监测,致使发生海岸线、山林景区游客迷路搜救效率低、大型活动人流管控不利等情况。

宁海县的城市治理问题是中国县域城市探索无人机赋能社会治理的一道缩影。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2843个县域,大部分县级城市不同程度上存在治理资源与能力短板。近年来,违建与土地管理失控、公共安全防控短板、季节性治理难题等社会精细化治理痛点日益显著,诸如农村占用基本农田建房、工业区厂房顶楼违建、夏季秸秆焚烧等违法违规现象,往往因为人工巡查周期长、高空视角缺失导致失查、漏查。县域城市迫切需要建立起行之有效、成本可控的低空监测手段,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管理和风险排查。

在此背景下,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低空飞行器技术革新,成为宁海城市治理的新引擎,为城市治理体系优化开辟了新路径。无人机凭借灵活的机动性能和不受地面交通条件限制的特性,能快速抵达城市各个角落,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巡查,其快速响应优势可提升日常巡检覆盖面和应急救援效率,实现城市全域安防监管的动态化、常态化。与此同时,无人机可利用搭载的各种传感器和通信设备,构建起智能化数据采集网络,实时回传现场图像、环境参数等多维信息,为相关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支持,极大降低了资源成本与人力成本。

宁海实践:构建智能驱动的无人机公共服务生态

宁海县在无人机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的探索超越了简单的工具应用,而是着力打造一个以数据为纽带、智能为核心、协同为特征的无人机公共服务生态。

1.中枢智能化:县级智能运营中心

通过“云端大脑”建立集飞行控制、数据接入、智能分析、任务派发于一体的智能化指挥调度平台,依托AI赋能优势,集成违建、火点、污染、病虫害等图像识别、目标追踪、三维建模等AI算法,实现数据的自动处理、异常事件的智能识别与预警。打通数据融合路径,与“城市大脑”、地理信息系统(GIS)、政务数据平台深度对接,实现空天地数据一体化融合分析。

2.网格智能化:分布式感知与边缘计算

以乡镇为基点建立智能网格节点,乡镇站点配备基础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实时火情识别、突发事件初步研判等紧急情况的本地化快速响应。建立精准反应的“飞手+AI”工作范式,协作网格飞手不仅是操作员,更是AI系统的“现场校准师”和复杂场景处置者,通过人机协同进一步提升任务执行精度。

3.应用场景智能化:深度嵌入核心治理流程

通过将无人机系统部署至各个适用领域,实现了智能巡查监测、智慧应急响应、精准化监管与服务协同推进,进一步提升了社会综治水平。

智能巡查监测方面:一是基于预设规则或AI动态规划最优巡查路径。实现自动航线规划与执行,进而实现高频次、自动化巡查。二是实现实时智能识别与告警。在飞行中实时识别违法建设、森林火情、河道排污、占道经营等,秒级推送告警信息至责任部门。三是实现变化检测与分析。通过定期航拍与历史数据对比,自动识别土方盗挖、农田侵占等地表变化,辅助精准执法。

智慧应急响应方面:一是灾情快速建模。通过无障碍深入灾区第一时间获取高精度正射影像、倾斜摄影模型、激光雷达点云,AI辅助评估灾损、规划救援路线。二是智能搜索救援。结合红外热成像与AI目标识别,提升在复杂环境中搜寻生命迹象的效率。三是应急通信中继。通过配套搭载通信设备,助力快速恢复灾害现场通信。

精准化监管与服务方面:一是推进农业精准管理。通过多光谱数据分析作物长势、病虫害、墒情,生成处方图指导精准施肥施药,降本增效。二是加强智慧环保监测。快速锁定隐蔽排污口,结合气体传感器进行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与溯源分析。三是深化智能城市管理。利用AI识别城市部件损坏、垃圾堆积、流动摊贩等问题,自动生成工单派发。

4.机制智能化:数据驱动协同治理

一是智能分拨与闭环。平台自动将AI识别的告警事件按权属、地域、类型智能分拨至相关部门,并跟踪处置全流程,形成闭环管理。二是数据共享与知识沉淀。构建统一数据资源池,通过API接口服务各业务部门;同时AI模型在应用中不断迭代优化,沉淀治理知识。

“低空力量”驱动县域治理智能化跃升

“宁海实践”揭示了无人机作为“智能节点”如何成为撬动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支点。

一是实现“全域实时感知”智能化。无人机网格化部署与智能调度,结合AI实时分析,将传统的事后发现、被动响应,升级为事中实时监控、智能预警、主动干预,大幅提升态势感知的广度、速度和精度。

二是推动“决策指挥”智能化。空天地融合数据与AI分析模型,为领导决策提供基于空间位置、动态变化的量化依据和模拟推演支持。应急指挥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可视化协同。

三是促进“执行处置”智能化。AI自动识别与分拨减少了人工筛选环节;精准定位(如违建坐标、污染源)与三维可视化信息(如灾害现场模型)极大提升了现场处置的效率和精准度;“无人机发现-平台派单-地面处置-无人机复核”的闭环流程实现智能化管理。

四是赋能“资源配置”智能化。基于无人机数据对农田、森林、河流、城市部件等进行精准“画像”和动态监测,使人力、物力等治理资源的投放更加精准、高效(如精准调配防火力量、优化环卫路线)。

五是加速“数据价值”智能化释放。无人机产生的海量时空数据是宝贵资产。通过AI深度挖掘和多源数据融合,能够发现肉眼难以察觉的规律和关联(如违建高发区域、特定污染模式、城市管理顽疾),驱动治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测、源头治理转变。

迈向深度智能化的核心挑战与关键路径

尽管成绩显著,但“宁海经验”仍处于推进智能化应用落地的初级阶段,如要深化发展,则可能面临AI模型精度与泛化能力、边缘智能与实时性瓶颈、多源异构数据深度融合、智能化运维与成本控制、智能应用伦理与安全等诸多核心挑战。

在AI模型精度与泛化能力方面,特定场景(如复杂地形下的目标识别、小尺度违建)的识别准确率仍需提高,模型需适应县域多样化的地形、气候和应用需求;在边缘智能与实时性瓶颈方面,高清视频流实时处理对传输带宽和边缘计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解决响应延迟问题;在多源异构数据深度融合方面,无人机数据与政务、物联、社会数据的语义级融合与知识图谱构建是难点;在智能化运维与成本控制方面,AI模型训练优化、系统维护、数据存储分析的成本需探索更优模式;在智能应用伦理与安全方面,自动化决策的透明度、可解释性,以及大规模数据采集下的隐私保护和空域安全风险则需要政策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破局的关键可通过强化AI核心引擎、构建“云边端”协同智能架构、深化数据融合与知识驱动、创新智能应用场景、完善智能治理的保障体系五个深化路径进行思考规划。

1.强化AI核心引擎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研发或引入更先进的计算机视觉、多模态融合分析算法,建立县域特色的高质量标注数据集,持续迭代优化模型。探索联邦学习等技术,在保障隐私前提下提升模型能力。

2.构建“云边端”协同智能架构

提升县级“云端大脑”的算力与AI能力,在乡镇站点部署更强边缘计算节点,实现关键任务的本地化实时处理。探索轻型化机载AI芯片,实现部分识别任务在飞行中完成。

3.深化数据融合与知识驱动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治理体系,打破“数障”,同时构建基于GIS的县域级时空信息平台,深度融合无人机等多源数据。探索知识图谱技术,将数据转化为可推理、可辅助决策的治理知识。

4.创新智能应用场景

拓展丰富无人机群自主协同作业新场景,深化预测性维护应用(如基于无人机数据的桥梁、水库隐患预测),探索无人机在智慧物流、智慧文旅、智慧园区、智慧教育等新型领域的智能服务。

5.完善智能治理的保障体系

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无人机智能采集数据的权属、使用边界、隐私保护规则和AI辅助决策的伦理规范,逐步完善建立无人机智能化作业、数据处理、AI模型应用的标准和智能系统失效的应急预案,进一步强化网络安全防护,保障数据安全和飞行安全,并积极联合高校院所、头部企业培养兼具无人机技术、AI应用、业务知识和数据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启示:智能化时代县域治理的“低空范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强调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方案》进一步指出,需构建“全域感知、智能决策”的城市治理体系。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无人机技术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之一,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会议期间,《关于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促进无人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步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

无人机是县域智能化治理不可或缺的“神经末梢”与“空中之眼”,它提供了低成本、高灵活性的全域动态感知能力,是构建县域数字孪生、实现治理透明化、精细化的关键基础设施。事实上,“低空力量”的价值在于“智能”而非“飞行”,无人机只是载体,其革命性意义在于搭载的传感器、通信设备和AI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智能数据流和决策支持。而智能化则是无人机赋能治理的“高阶形态”,从“看得见”到“看得懂”“能预警”“会指挥”,智能化将无人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治理效率与效能的质变。

县域是探索“低空智能治理”的理想试验田。其规模适中、需求明确、机制灵活,便于快速迭代创新和模式推广。浙江省宁海县以无人机公共服务体系为切入点,正在书写县域治理智能化跃迁的生动篇章。“低空力量”的智能化应用,不仅是对治理工具的技术升级,更是对治理理念、结构和流程的深刻重塑,也时刻昭示我们突破技术瓶颈、创新体制机制、筑牢安全伦理防线。

未来,随着AI、5G/6G、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低空智能体”将更加自主、协同、高效,成为驱动县域治理现代化、智能化的强大引擎。拥抱这片智能化的低空,就是拥抱县域治理更高效、更精准、更智慧的未来。

责任编辑: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