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开展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修订工作,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本次修订的《规范》从多个方面优化了安全防护能力,其中明确提出了北斗定位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的要求。
《规范》提出,电动自行车应内置北斗定位模块,安装于电动自行车不易损坏的固定部件中,北斗定位模块应具备定位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发送功能,定位信息包括经纬度、速度、定位时间等,而且北斗定位模块应具备采集、存储和发送异常情况信息的功能,如无法采集动态位置信息、速度超过本文件规定的车速限值。在《规范》的附录B中,北斗定位的各方面性能也已明确,包括定位时间、灵敏度、精度、信息发送频次等,例如在信息发送频次方面,提出车辆在启动状态下,动态位置信息发送的频次间隔不低于30秒,在非启动状态下,动态位置信息发送的频次间隔不低于60分钟,在车辆异常情况下应立即发送异常情况信息。
对于通信功能的要求,《规范》明确提出电动自行车应具有采用TLS加密的4G或5G公网通信模块,或类似功能的地面通信模块。这些通信模块具备向电动自行车管理平台发送动态安全监测信息的功能,包括定位信息,异常情况信息,电池组总电压、温度、电流信息,单体电池电压信息等。
现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是2018年5月发布,2019年4月开始实施。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规模不断扩大,相关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主管部门按照“有利于防范火灾事故、有利于减少交通安全隐患、有利于满足消费者日常出行需求、有利于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对现行标准进行反复修改和打磨,形成了最新的《规范》修订稿。
有业界人士认为,将“北斗定位”和“通信功能”纳入强制性标准中,为物联网尤其是移动物联网开启了一个新的规模化应用领域,未来每一辆电动自行车都是一款移动物联网终端,对于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增长、智能化探索做出重要贡献。《规范》为采用物联网技术和产品提升电动自行车安全性提供基本依据,也直接带来了物联网在电动自行车规模化应用的机遇,修订版的《规范》实施后,将形成一个超过亿级的新的应用领域,支持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石旭
小手一抖把码扫,物联消息全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