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风口,人脸识别到底该不该被禁用?

2021-10-20 10:21 来源:帮尼资讯

在所有AI技术的应用中,没有任何一项技术比人脸识别遭受的争议还多。近日,欧洲议会投票表决,通过了一项“呼吁全面禁止基于AI生物识别技术大规模监控”的提议,从监管层面进一步收紧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欧洲议会成员Petar Vitanov在决议通过后发表声明称,“人类的基本权利是无条件的。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呼吁暂停部署用于执法的面部识别系统,因为该技术已被证明是无效的,并且经常导致歧视性结果。这份报告对所有欧洲公民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e824b899a9014c08f8fa76cfe8fe39017af4f422.png

欧盟通过法案,禁止警方在公共场合使用人脸识别

然而人脸识别的商用价值又注定了它在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大量的案例表明,很多原本拒绝人脸识别的地区,在实际应用当中仍然在被隐形地使用。

那么人脸识别的隐私危害到底有多大?我们到底该不该禁用人脸识别?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人脸识别在政策层面上最需要讨论的问题。

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像欧洲这样的一刀切显然是不对的。

为何人脸识别屡屡撞枪?

从过去的案例来看,人脸识别作为一种高收益的行为,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在智能时代下,这个风险之大甚至相当于把你的银行卡密码公之于众。而这种风险,甚至会让无辜的人被捕。

2020年1月,美国发生了首起已知的涉及人脸识别技术的错误逮捕事件。根据6月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向底特律警察局提出的行政投诉显示,年初,来自底特律的罗伯特·威廉姆斯被当地警方指控犯有盗窃罪,并在威廉姆斯妻儿的注视下将其逮捕,拘留时间长达30个小时。

根据ACLU的投诉,底特律警方将一名黑人男子从Shinola商店偷窃手表的视频提供给了密歇根州警方,随后警方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运行该视频,并建议将威廉姆斯的照片作为潜在的匹配对象。之后,在警方并无过多证据表明威廉姆斯就是嫌疑人的情况下,最终发生了这荒诞的一幕。

根据人脸识别原理,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知,这是由于人脸识别的面部识别点不足造成的结果。尽管目前顶尖的人脸识别已经具备全场景的识别能力。但其动辄30万元以上的售价几乎让所有想要应用该技术的企业望而却步。

除了昂贵的价格之外,人脸识别应用于监控的另一个缺点则在于监控角度的不稳定性。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取决于面部生物识别的匹配点数。因此在前文的案例中,从侧面进行的人脸识别,或者黑暗情况下进行的人脸识别往往是不准确的,这样很容易造成误判。

一个有趣的案例则在于英国警方在足球场安装的人脸识别报警装置。这套装备仅使用了几个礼拜就惨遭废弃。原因很简单,因为每次球场一办比赛警方就能接收到几百条与犯罪库匹配的报警信息。

好用的用不起,便宜的不好用,这已经成为了目前人脸识别应用的主要矛盾点之一。而除了高昂的价格外,另一个影响人脸识别应用的则在于它对于人们隐私的侵犯。

在这方面,中国在2020年就爆发了多起案例,很多房地产商利用人脸识别来锁定购房客,从而确定那些购房欲望高涨的人并涨价。这种措施通过监控摄像头来实现,既不会引人注意同时又能够为企业大量节省成本。

但作为消费者来说,在无形中被记录了人脸数据并被割韭菜显然构成了侵权。更有甚者,企业还会拍卖这些收集到的生物识别数据,形成非法的黑色产业链。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由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较为不成熟,更是屡次造成种族矛盾,引发了人们对于该技术应用的充分讨论。

美国更是有9个州先后颁布了关于禁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法案,严禁警察、政府部门以及在公共场合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伴随着欧洲这一法案的发布,目前这禁用倾向更是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那么我们真的应该也顺势禁用人脸识别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面对效率如此高的新技术,“一刀切”式的禁用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做的显然是对新技术在法律以及道德规范上的引导,通过建立规范来约束识别技术的使用范围,合理合法地让人们用上安心的识别技术。

所幸我国已经在这么做了。

隐私维护成难题,规范人脸识别在路上

必须引起重视的是,人脸识别在之前的多项评估中都被认为是高风险的生物识别技术。在上文提到的草案中,欧盟认为除寻找失踪儿童,解除恐怖袭击威胁以及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追查特定的刑事犯罪嫌疑人等三种特定情况外,无差别的大规模监控会被欧盟全面禁止。

在我国,人脸识别虽然没有被禁止,但屡次发生的案件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多方呼吁下,针对人脸识别侵犯隐私的法律条文也正式颁布。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征的该自然人或其监护人的同意;4月23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也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安全要求、数据采集和处理等环节制定了标准化规范。

8月20日,立法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再次明确: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取得个人单独同意的除外。

在多方法律条文的规范下,目前我国人脸识别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规范。然而随着识别技术的不断商用,未来我国在一段时间内人脸识别仍然存在有很多的安全隐患。而为了杜绝隐患,来自法律的强制力和商家的成本管控都是必要的手段。

而我们在考虑基于AI技术的人脸识别是否应该被全面禁止还是继续沿用,都需要考虑其风险和效果之间是否成正比,避免人脸识别造成任何有害的影响。

还是那句话,技术本无罪,如何使用它则在于使用者和规范者的力量。

责任编辑:安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