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案 | 天网恢恢 肥而不腻

2019-05-05 09:17 来源:智安物联网 作者:长安事

4月21日凌晨4点,“北大高材生弑母案”犯罪嫌疑人吴谢宇在重庆市江北机场落网。时隔三年,再一次让这个备受社会关注的案件进入人们的视野。

吴谢宇,1994年10月7日出生,福建仙游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学生。2016年2月14日,其母谢天琴被发现死于福州市晋安区桂山路172号某中学教职工宿舍5座102单元住处内。经福建警方侦查发现,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并于同年3月3日发出对吴的通缉令。

微信图片_20190505084634.jpg

福州市公安局晋安分局2016年发布的悬赏通告

从吴谢宇杀害母亲到事情败露,历时近7个月。在杀死母亲之前和之后,吴谢宇进行了一系列的有计划活动。对母族亲友称将去美国麻省理工读书,母亲陪读,以母亲口吻借得144万元。此后伪造辞职信帮母亲辞职(上海寄出),返回学校(北京)咨询补考事项。2016年2月4日22点,吴在河南某ATM机取款,被拍下头像后彻底销声匿迹,不见踪影,直至2019年4月被抓。

微信图片_20190505084639.jpg

逃亡期间,吴谢宇至少出现过在福建、上海、河南、重庆

这个案件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因为吴谢宇的学霸光环。优秀的成绩和名校背景,让人们纷纷揣测他为何自毁前程、冷血弑母。第二是他的“学以致用”。“教科书”般的处理尸体手段和事后缜密计划,让亲朋好友对这对母子的长期失联不感异常,隐匿信息长达七个月才被发现行凶真像。第三是躲避方法。在侦查手段和技防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他是如何能够在发出通缉令后藏匿、躲藏三年之久。

天网恢恢 肥而不腻

从21日吴谢宇被抓获后,“天网”、“天眼”立功的报道屡见报端。据媒体报道,吴谢宇进入重庆江北机场T2航站楼。在3号门进入防爆安全检查区域等待检查期间,吴谢宇被监控设备4次抓拍,每次相似度比对都大于、等于98%。4次抓拍的同时,也关联出他被通缉时的照片。从安检识别到抓捕,仅仅用了10分钟。舆论立即联想到重庆机场的智能监控建设。2018年9月10日,重庆机场集团在官网发布消息称,近日重庆机场完成所有安检通道人脸识别系统升级工作。人脸识别系统升级后,旅客身份核实查验只需要安检人员刷一次身份证即可完成。

结合近年来“歌神”张学友演唱会上演的大型“追逃”史诗,以及电视、媒体普遍赞誉的人脸识别、人证合一、路径追踪等技术和手段,将“天网”塑造成了全方位、立体化、无死角的治安保障、追逃缉凶的无上利器(好像还有BBC记者在首都机场测试过),更让社会舆论有一种“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感觉。在一片大热声中,我们如果换个角度看,“吴谢宇案”恰恰是个经典的反证案例。

据媒体报道,案情败露后,吴谢宇长期在重庆的酒吧、夜场担任服务生、男模。重庆作为我国的四个直辖市之一,在最新的城市排名中高居新一线城市第三名,安防体系的建设也经过几轮打磨,已经比较成熟。据《重庆商报》2016年报道,重庆预计(在2017年)布置40.2万个监控镜头组成“天网”,基本实现重点地区全覆盖。探索建立视频监控与巡逻防控、应急处置等一体化实战应用机制,深化视频监控资源与数据挖掘、智能预警、北斗导航等技术的融合对接、集成应用,大限度拓展视频监控图像和应用功能。与此同时,重庆也在近年进行了智能化安防社区建设。大力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防控网,各区县选择一批治安防控薄弱、治安问题突出的社区和小区,除加强社区巡逻、联户联防等传统防范手段外,大力推广智能化监控镜头、智能门禁系统等高科技安全防范设施应用,提升治安防控能力。

以上仅仅是2017年的数据。经过近两年的升级和完善,监控的普及率、摄像机的布置数量、智能化程度肯定比当时更进一步。但也恰恰是如此庞大的监控数量和严密的部署,还是让一个全国通缉的重大杀人案件在逃人嫌疑人藏匿了数年(在未公布详细案件前,尚不明确吴在重庆潜逃多长时间)。更何况吴谢宇经常出入的酒吧、夜场,一直以来就是治安和刑事案件的高发区域,应该是“天网”及“雪亮”等工程重点照顾的地方。这就更能说明我们的城市安防系统,我们所谓的“天网”系统,在布控、追逃上的不足之处。这中间存在着三方面问题。第一是人脸识别本身的问题。如果嫌疑人有一定的反侦查意识,利用诸如光线、遮挡或简单易容等手段,很轻易的就逃脱摄像机的追捕,这就是一直广受诟病的“人脸识别就是人脸识别”的问题。如果不放在特殊场景和特殊应用的前提下(即个人和车辆必须通过卡口才能进行下一步行动),智能化摄像机在复杂场景对于人脸识别的成功率和追逃成功率并不高。第二是智能化摄像机占比低。由于成本和存量等原因,智能前端普及率一直不高。有数据显示,智能化摄像机仅占摄像机总需求量的1%,除必要和敏感区域外,绝大多数摄像机还未达到智能化水平。“全覆盖、无死角”的规模优势和“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效率优势中的递进结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第三就是体系化建设问题。近年来公安业务持续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公安大数据和公安一朵云的相互协同和作用被反复提及并积极实施。但从目前效果看,前端采集数据与公安信息网之间的联通确实存在着融合的问题。前端有图像,公安有信息,但是如何体系化的将两者快速结合,从而达到抓取、检索、甄别、匹配、锁定的终极目标还相去甚远。

在机场抓捕吴谢宇的过程,从案件侦破角度讲,是有偶然性的。机场作为重点安防单位,逢人必检。想要登机,必须经过防爆检测、人证合一、安全检查这三步。如果不通过易容、整容等方式,很难逃脱人证合一这一步,也很难摆脱机场内遍布的摄像机。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应用场景,绝大多数犯罪嫌疑人都不会选择乘坐飞机出行,这也是本案中令人费解的地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强反侦察意识、能够藏匿三年之久的嫌疑人,近乎选择了“自杀”的方式,堂而皇之的坐飞机出行,其动机尚不明确。故而,这是一个偶然性的个案,并不能证明我们的“天网”已经达到了多高的水平。

智能安防发展到今天,已经向“两端开花、应用结果”的方向发展。微观上,要保证前端设备能在短时间内锁定目标提出预警,为案发预警和追逃缉凶提供强有力的效率协助;宏观上,要保证公安大数据发挥作用,为警情预判、高危分析、布防布控、精确打击、总体提高公安工作效率服务。年初在京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公安部部长赵克志也指出,“大数据是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大引擎、培育战斗力生成的新增长点。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大力实施公安大数据战略,着力打造数据警务、建设智慧公安,全面推动公安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公安机关战斗力的跨越式发展。”以前端为抓手,以后端为目标,一前一后,构成了新时代下智慧公安工作的特色,也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公安业务发展的重点。从以上角度看,我们的“天网”建设,远没达到理想的效果。提升和努力的空间还很大。所以,舆论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避免过于浮夸和神话,从而误导公众。(还有一说就是这次对吴谢宇的抓捕,并非依靠人脸识别,而是警方使用其他科技手段,在之前就已得知吴谢宇在重庆,再进一步确认其活动范围、寻找其行动轨迹。在未公开前,各种说法让人无从判别真伪,以上仅仅是就事论事,未进行分类讨论。)

从“吴谢宇”案中,我们还要看到另外几点问题。一是高危区域的排查和管控力度不足。酒吧作为醉酒闹事和扒窃、遗失、性交易、性犯罪案件高发区,理应作为管控的重点区域,而吴谢宇在几个酒吧中工作并未被排查出来,说明在高危区域布控和管理存在缺失。二是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流动人口的管控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居住。在这个环节上,各地《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制度》都明文规定,承租人应当出示本人及其他入住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并如实填写租住人员信息登记表,及时到出租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暂住户口申报手续,办理暂住证。如果出租人严格履行规定,则吴谢宇有可能早已被发现。第三就是身份证黑市问题。在媒体最早披露的信息中,吴谢宇从网上购买了30多个身份证,以各种化名和身份从事工作和社会活动。很多人在申请二代证和新身份证时,自愿将原身份证件有偿出售给专门收集废旧身份证的商贩。这些身份证通过网上、线下等渠道流入社会,对治安管理、人口管理造成了很大压力,也让别有用心之人冒用身份信息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切勿传播有害信息

由于“吴谢宇案”备受关注,很多媒体和个人都在深挖案件的各种信息。心路历程、人格家庭分析的就不说了,最让人不安的是,有些报道受大众猎奇心理驱使,详细描述了吴谢宇在行凶后如何成功的处理尸体、如何利用伪造身份逃亡等信息,以博得流量和关注度。

微信图片_20190505084645.jpg

部分帖子、文章详细描述处理过程

从处理尸体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吴使用的材料都非常容易获取。有的报道甚至列出了吴购买行凶所用物品的详细清单和详细的处理流程,让人感到不寒而栗。这无疑是在向心存不良的、有犯罪动机的人科普,如何能够完美的处理犯罪现场,毁尸灭迹。

躲避侦查和追捕方面,很多报道的着眼点在于如何利用假身份信息、如何在必要卡口躲避追踪,更有甚者,部分社区、问答型平台和自媒体已经深入到开始研究如何规避刑侦的领域,后果很严重。应该在更深入的报道和讨论出来之前,果断叫停。

类似事件在历史上早有教训,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东北二王案”就是典型案例。王宗坊和王宗玮在某军事单位窃取枪支后,在短短的七个月之内,先后流窜数省,利用手中的武器残害干警和群众多达20余人。该案在当时通过各类媒体的详细报道 引起全国关注。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二王”在逃的这7个月里,某些地区居然出现了对于该类案件犯罪手法模仿的犯罪团伙。甚至某些犯罪团伙干脆假冒“二王”之名在当地进行敲诈勒索。

还有一个案例就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成员组成的突击队劫持了9名以色列运动员作为人质,以此相要挟,要求释放被关在以色列监狱中的200名巴勒斯坦人。随后西德警方展开营救。不过,媒体的无孔不入,为营救人质带来麻烦。西德警方原计划悄悄包围恐怖分子藏身的运动员公寓,然后趁其不备破门突袭解救。谁知军警攀爬公寓屋顶的一举一动,都被置于电视直播之下,恐怖分子在房间的电视里看得清清楚楚。这可谓史上最愚蠢的一次反恐营救行动了。恐怖分子对屋顶的警察喊话:如不立刻撤走,立即处决2名人质。警方这才醒悟到行动已经暴露,狼狈地撤离。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媒体要做舆论监督,大可监督教育的缺失、人性的冷漠和公安的失误,切不可因为流量、关注度而剑走偏锋,变相教人如何犯罪、犯罪后逃脱打击。这跟公布冰毒配方没什么区别,很容易变成帮凶。

责任编辑:潘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