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信融合 | 海康威视的大数据转型

2019-04-01 09:28 来源:智安物联网 作者:长安事

进入三月,迎来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行业的会议高峰。前有阿里云峰会和华为的合作伙伴大会,后有宇视的AIOT峰会。29-30日,以“数据智理 AI赋能”为主题的“2019 AI CLOUD 智涌钱塘生态大会”为会议季画上了句号。

几场会议,以物联网为载体和切入点,几家侧重各有不同。阿里大谈公有云和被集成,华为讲究全生态,宇视更重视前端和方案的智能,海康威视则继AI CLOUD和边缘计算后,抛出了全新的“智能物联 物信融合”。从智能物联,到拿数据说话、让数据产生价值,海康的转变在哪里?“物信融合”又为何物?

何为物信融合

从字面意思解读,物信融合即物联网与信息网两网融合。这个融合依靠什么?其根本在于数据的打通和共用。智能物联网前端采集和计算,形成结构化的价值数据进入信息网。让数据在感知端发源,经过解析和治理,最终与信息网当中的数据融合并产生更大的价值。

微信图片_20190401090857.jpg

什么是物信融合

以人的感觉器官和大脑举例。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五个器官负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种感觉。如果把感觉五官比作智能物联网的前端,那么五觉就是边缘智能后快速处理的数据结果。器官将感觉传到大脑这个信息素材库,大脑通过大量积累的过往信息进行数据库检索,判断出已知事件和未知结果。大雪的清晨,拉开窗帘,视觉神经首先发现一片银装素裹;推开窗户,触觉神经发现气温极低。这些数据回传到大脑,大脑通过经验信息,将感觉数据进行处理,判断出的结果是,今天下雪,下午可能要起风,应当适量增加衣物,否则就会感觉寒冷,进而感冒。与此同时,大脑给出的另几种判断是:因为下雪,而且雪比较大,可以打雪仗,大脑折射出人因此而兴奋;因为下雪,所以路滑,走路要小心,大脑折射出人因此更加谨慎;因为路滑,所以堵车,要早点出门,否则就会迟到,大脑折射出人因此焦虑……下雪这一单一场景,会因为大脑信息库中存储的素材不同,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情绪,并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为。

微信图片_20190401090902.jpg

三层融合更高效打通两网数据

现实中的物联网和信息网,与之同理。一个负责感觉形成知觉并初步处理,一个负责大数据的校验和分析。边缘节点、边缘域、云中心三层有机结合,满足边缘感知、按需汇聚、多层认知、多级应用的业务需求。智能物联网通过边缘节点感知后,在一定时空域(边缘域)形成初步结构化数据,再将一类或多类数据交付云中心并在这个过程中与用户信息网融合、贯通,形成可用的策略,并对用户产生行为方式上的指导并掌握规律进行预判;反之,信息网在判断下一步行动前,会将积累的数据反馈给智能物联网,让前端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数据,不断完善数据库和行为。通过级联,两网用数据做桥梁,让用户获得更大的价值,是物信融合的根本。

为什么要两网融合

原因很简单,关键词就两个,落地和赋能。

此次大会上,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在演讲时提到:“过去物联数据相对来讲价值密度比较低,某个时间节点的物联感知数据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少。”在没有人工智能技术之前,视频或者录像应用相对比较简单;在AI+视频后,通过边缘计算后实现边缘节点和边缘域的智能,将视频形成相对结构化的数据模块,汇集特征后进行匹配,而后聚类归结归档。但在种类繁多、需求不一的海量用户面前,每一类用户的每一个用户对数据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智能物联网的数据归类,并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而是要不断的在初步结构化后,根据用户的业务类型,进行无限细分,也就是1+X,1份视频数据面对X种用户需求。这在业务落地层面,让视频从数据转化为结果并对用户产生自己需要的价值,存在着很大的难题。一个企业再大,也不可能做N套解决方案去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因为需求永远有N+1出现。

微信图片_20190401090906.jpg

双向作用 应用产生数据 数据反作用于应用

而物信融合,从根源上对智能物联网业务的模型进行梳理,让智能物联网在应用上产生数据,再让用户信息网络的数据从分发中产生应用。就像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毕会娟在此次大会上说的:“(边缘智能后)我们发现当我们构建了数据资源池和数据资源平台,就可以把这些数据或者数据的链接保存下来,然后再利用资源调度平台获取信息,结合更多的应用需求来进行计算存储资源的调度和算法的调度,选择合适的数据源就可以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产生更多的数据再进入资源池,在这个基础上再产生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应用……在某一个层级,我们提供了物信两网的数据融合的能力。但是实际上在两张网里边,都存在着数据从基层向上层汇聚的需求,为此我们提供了平台级联的能力来支持数据能够按需向上汇聚。”两种方式,两个方向。相向而行,才能落地到用户的业务中去。

微信图片_20190401090910.jpg

跨网数据融合和治理确保数据打通

至于如何实现两网的打通,是要看数据的解构和结构方式。拥有不同要素的同一类数据,用组合让其互补,用整合让其全面,用聚合让其产生新的数据,进而开发更多应用。用户不必非要知道数据从哪里来、怎么而来,只要知道我要得到什么,各取所需即可。

微信图片_20190401090917.jpg

两网融合 用数据高效服务用户

以智慧城市为例。智能物联网在边缘节点和边缘域智能后,实现了泛在智能时代的感知和应用闭环,也实现了特定时空数据域的规律捕捉。这些数据上云后,可以汇集并使得管理运营有预见能力。但以城市大数据中心作为终点,汇集到云端的视频数据是一个整包,而城市综合管理有很多部门,公安,交通,城管。每个部门对数据的需求类型都不一致。公安更注重治安情况和案发规律、行迹锁定,交通更重视高危路段和拥堵治理,城管更重视市容市貌及私搭乱建。而各个单元都有自己成熟的信息网络。此时,如果将智能物联网数据与用户的信息网融合,通过信息网判定用户的特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数据分发,对用户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数据。如果这时从用户数据再往上层反馈,本着更加高效、便捷的目的对用户的应用进行符合业务的调整,相互监督,相互作用,就会向正向循环发展,从而赋能各个业务单元,使应用真正落地。

再比如工业。每一类行业的企业,对视频数据的需求和应用也大相径庭。如加工制造更重视生产流程自动化,制药行业更注重质量管控,能源、化工企业更看重生产安全。这些企业自身拥有比较完善的流程和资源管理系统,经过较长时间积累已经非常成熟。智能物联网所提供的物联数据,在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下很难被理解和识别。通过物信融合,将物联数据有机的渗透到企业的信息网中,在流程管理、质量控制、安全生产方面,既能实现实时预警,查错纠偏,又能通过长期采集、分析,形成结构化数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安全系数。

面对海量应用场景,在解决方案不够丰富的前提下,很多企业给出了软件定义前端的做法。软件定义确实在短时期内解决了快速部署和海量应用的问题,但不能深入到用户的最深层需求中,不是按需而生,依旧是单向的用设备和方案决定用户使用习惯。场景有限,灵活度和贴近业务层面不足,到最后会出现落地受限的情况。

两网融合带来什么

两网融合后大数据的应用,终极目标就是无限赋能。毕会娟在演讲中说:“我们希望成为最懂大数据的智能物联网数据服务提供商,成为最懂智能物联网的大数据服务提供商,依托两网看数据,就有如于立于两江交汇点的船头之上,格局与视野未来可期。”让数据产生价值,用价值服务用户,让用户得到能量,海康威视提出的目标是赋能百业,PB、EB和SMB都涵盖其中。如果说去年的安博会我们急于想看落地,那么今年落地的支点已经显现。但这是一个海量的工程,物联网和信息网的融合,犹如用长江之水灌溉农田。分流,改道,挖渠,兴修水利是个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微信图片_20190401090921.jpg

数据保护:防止泄露

微信图片_20190401090924.jpg

数据保护:反向溯源

看待事情,永远要用辩证的眼光审视。物信融合在带来高效、便捷、赋能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定有信息安全的担忧。本次大会上,针对数据安全,海康威视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即防止泄露和反向溯源。防止泄露方面,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数据服务和数据应用四个层面控制,通过“产品、服务、管理”三个责任体系全力分配,确保数据不外泄;反向溯源,通过数据血缘管理,控制数据的知悉范围,在需要调整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找到数据源,并进行快速的处理和治理。

结 语

胡扬忠在演讲的最后提到:“从视频感知,到智能物联,再到物信融合,海康威视已经成为一家大数据公司。”这已经是海康威视从安防企业转向视频物联网企业后的再一次转型。安防和物联网的积累,让海康拥有数据抓取、生产和智能化操作的能力。而把智能物联网和信息网的融合,对数据价值的深度开发、双向运用,会让用户的业务需求真实落地,进而深度赋能百业。

没有智能物联网的信息网,是相对静态的;没有信息网的物联网,缺少目的性。将物信相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数据价值密度提升,真正落地和赋能。体系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个水磨工夫,需要长久打磨。但至少开始行动,并将理论逐步转化成生产力。积土成山,才能风雨兴。动力靠内生,外延随大势。泛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兴起的今天,更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缓行不怕,只要坚定。

责任编辑:潘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