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安防及AIOT行业市场下沉

2022-10-31 10:40 来源:智安物联网 作者:刘思

这一段时间,因为办巡展,与厂家和很多工程和代理商同事沟通多,在渠道和服务下沉方面有了点新的想法和心得,但是不多,写出来做个笔记。

从渠道到渠道+服务+运营

关于行业的下沉,从2016年到现在,写了四篇东西进行过论述和探讨。个人的想法和思维也随着整体市场情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5.jpg

偷个懒这张图可有几年没变过了


最初我们只讲渠道下沉,因为那时候确实集中度还没这么高,很多厂家都有做渠道的需求;后来随着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以及网络平台的影响力扩大,以及产品保有量提升后用户对长尾服务的关注、产业链的拉伸、解决方案的重要性加大,我们又开始关注服务和运营。行业对渠道的定位,也从单一的销售向生态演变。这个时间线,大概是2015年前的纯渠道,到2016年的服务平台,再到2018、2019年的运营服务,一直到今天的云商也好、产业互联网也好,都是做的这块业务。

这几个阶段,是递进关系,随着行业大格局走。

1、在产业集中度相对分散时期,各家的产品线拉的不像现在这么长、这么整,分工相对明确,跨领域的少,那时候海康、大华还在混安防,还在混监控。所以百花齐放时,稍微做大一点,都会盯着地方市场去做渠道和分销,把规模做大。2013、2014、2017三次洗牌,把很多原来相对较大、产品单一、技术和规模又不够绝对领先的企业和一众小企业洗出局。当年,汉邦高科引以为傲的正是他们的渠道,但是自身的生产、研发能力不足,转型太慢,如今已经基本躺平。这是个例子,这样的企业很多,这就说明渠道的建设,从行业大洗牌后,也在走集中的道路。

2、集中的道路走出来,上边龙头竞争、下边差异化求生的格局成为定局。下边的我们不说,因为这个差异化太细致了,说几天也说不完。龙头为了保持市场占有率和高增长,不光是在大项目上下功夫,在下游渠道分销,也花了大力气。花样繁多的型号、层出不穷的销售政策,成为让经销商压货的诱惑。随着市场透明化、竞争白热化,经销体系也出现了利润降低甚至根本不挣钱挣返点的局面,这一时期,经销层是比较混乱的,各有各的路子,而且还净是野路子。于是就有了18、19年几个大企业的经销商政策调整和自洁。

3、在完成经销商,尤其是一、二级经销体系的调整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整合产业链,做产业互联网。随着龙头产品线的不断完备、体量规模不断增大,既然市场透明,卖货挣钱有限,那就拉伸产业链条,把产品+方案+安装维保、运营服务串成一条线,挣两份钱,有些甚至加入了资金支持,其目的就是企业本身和经销服务商都有钱赚,成为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下沉到什么程度了?

下沉这个事儿,我们从始至终都在说,都在关注,而且这种广开销路的事情,企业比我们更关注。

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2844个县级行政区、38741个乡级行政区。截至目前,做的时间最长、较全面的海康和大华,用了10余年的时间,经销体系已经基本覆盖到了地市和县一级。几家头部企业的库内数据,估算应该在6-8万家不等。这里说的覆盖区域,是指经销,而非经销+服务+运营的全产业链合作伙伴。个人认为在近几年内,真正能够承接产业生态的合作伙伴,还是会集中在市,他们的开发重点也是先拿下上一层,再由上一层逐步向下推进。让分公司、办事处一杆子戳到底,那不太现实。为了更快、更全面的吸引最底层的数据为我所用,几家企业都推出了产业互联网和云服务平台。但这个平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目前尚不可知。

我们倒不是不看好平台的作用和能力,而是这3000个县市和4万个乡镇的数据太大了,到了最下层,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移动互联?要啥自行车啊。拼多多用户、淘宝用户不一定就是真正懂得应用的产业互联网工人,也不是所有微信、抖音用户都能熟练应用互联网工具。当初在老东家慧聪任职时,有幸接触过一些颐高数码城出来创业的高管,他们做的项目,是专门针对T4-T6的县乡镇市场做手机卖场,这部分数据因为当时我们做安防服务联盟,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原则,觉得能够为我所用,拿在手里进行过细筛。一圈电话过去,我们有点懵。面向对方讲了半天,大部分认为是骗子直接挂,有部分不挂听完了的觉得是真听不懂你在说啥。

这不是唱衰市场。行业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不靠网络的力量进行底层开发肯定是不行的。真是靠人肉一家家去开发到乡镇的每一个小门脸,那估计除了扶贫办,谁也做不到吧?但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终点,一直在路上,动态且零碎。面对形形色色的底层经销+服务队伍,开发、培育、培训、成体系,需要下一年10年甚至20年去做。

目前情况和将来展望

1、渠道方面,我们仍旧坚信不可能一家独大或者几家独大。我们在前年、去年,进行了部分区域的乡镇调研。真到了乡镇,与我们6年之前做的调研还是一致,产品品类繁多、品牌各异,谁也不能全盘通吃。而且越到乡镇村越贵(产品+服务双双)的特点一直没变过。

2、随着今年初宇视“阿宇”品牌的推出,海大宇等行业龙头共同逐鹿下沉市场已成定局,且竞争会越发激烈。海大宇,在很多人看来,光鲜亮丽。但真到开发区域市场,是很苦的活儿。我与这些公司的部分分公司、办事处同事很熟,平时聊得也不少。开发基层合作伙伴,做城市合伙人,不是背着LV的包包、喝着拿铁、摊开AIRBOOK一谈就能谈成的。每天跑三家客户,晚上回公司开总结会,不是在路上,就是在路上,跑断腿、累弯腰,业绩压力大的要死,即便这样,签单的周期还很长。因为不光是卖东西,还要卖服务,还要让客户认同,让客户有钱赚。苦是苦,但这就像海湾战争期间,GPS精度有限时,精确制导炸弹需要特种兵提供坐标一样,不挽起裤腿、撸起袖子跑,光靠平台吸引数据往上返,无异于痴人说梦。

3、快速的将渠道+运营+服务铺开最好的方法是参照家电行业,与经销服务商体系进行深度绑定,开合资公司。在这方面,民营企业有天然优势。大华、宇视、华为如果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应该会采取相应措施,将利益相关人变成命运相关人,进行串联式绑定。海康这方面比较苦,体制内的企业,想要随便开合资公司有点扯。但凭借数据积累、产品线全、体量大等优势,也会一直冲在前边。

4、经销服务团队的筛选也很重要。第一看能力,第二看忠诚度,第三看长远。华为开始做安防时,没有积累,所以要求金牌经销商必须有解决方案能力。同理,我们这个渠道+服务+运营三下沉,更要看能力,这是入门第一步,往往很多企业选择也就死在了这一步。第二看忠诚度,甲的经销商换个壳,借着积累的人脉和渠道,同时代理乙的产品的不在少数。放在卖产品可能还行,但要放在卖方案和服务,一心多用,厂家都玩儿不明白,更何况技术和方案能力都不足的下游呢?第三是,套利还是同生共死。经过这么多年经销的洗牌,这方面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真到了下边,还是挺乱的,产品、票据、串货走马灯似的玩儿的贼溜,这不但不能专心做事,而且给上游也造成了一定的经营风险。水至清则无鱼这个话纯是胡说八道,浑水摸鱼全靠命,根本没人在乎初衷。

5、平台类企业难续生存之路。我们就是做平台出身,当初的信息服务,后来的去中间化服务,到最后把自己去了。在实体产业,去中间化就是个伪命题。河姆渡做了好多年,最终还是做网络销售平台,且除了以营销见长的企业外,大头都不跟着玩儿。运维服务平台,平台一没产品,二没政策,三没方案,四没资金,而且还是一个平台做N个厂家的业务,在没有绝对数据优势的前提下,厂家和经销服务商如果不是脑子进水了,一定不会跟它一起玩儿。在产业链下沉方面,平台目前最大的价值,是协助厂家快速开发数据、招收有数据差异的服务商,其余的就别想了。

6、SMB是战略,是大厂家内卷后的一块必争之地。这个过程永远做不完,而且目前不会很快,海康在深挖,大华在追赶,宇视在补课,华为在呐喊(嗯?)。在这个大环境下,G端乏力,E端谨慎,消费端不是我们的战场,SMB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因为体量原因,SMB业务也许是几家公司里增速较快或者最快的业务,但前提是经济大环境要守住。谁下沉的最彻底、产业链做的最长,可能关系到谁能笑到最后。

题外话

昨天海康发了三季报,数据就不细说了,反正是有点惨。营收在预期内,利润在预期外,但也没太外。个人觉得,别看海康一家,也别看安防和智能物联网行业的几家公司,看看大盘,看看大环境。少数的一飞冲天,大多数苦不堪言。当然财报因为计提和年度拉平问题不能代表一切,不排除好一年坏一年这种情况。但今年大家确实都感觉到了异常艰难。我们倒是不怕难,就怕没信心。如果这是新常态,那就明明白白的说,大家都心理预期,反而能轻装上阵、拼上一拼。

我们的看法,是经过三季报的惨,四季度和明年会逐步好转。不因为别的,因为卷啊~需求端市场可能放缓但绝不会萎缩,这时候就拼谁抗造。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卷死一批三线的再卷二线的,把增长的市场需求不断集中在越来越少的企业手里,所以长期向好。不过这时候,如果不是国资背景,万万不可创业。越是这时候,越是巨头通吃,创业型企业,除非专做海外,否则哭都找不着调。

责任编辑: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