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市域社会治理:智慧城市 平安先行

2021-09-01 17:17 来源:智安物联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从21世纪第一个十年开始,我国开始了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社会的转型。生产方式深刻变革,城镇化持续推进,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社区形态持续分化,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日益多元,社会治理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是“市域社会治理”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体现的是国家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在“市域”范围内的落实。

政策既出,执行是关键。各级政府深入推进新型平安城市、社会治理、智慧城市等重大项目建设,需要从做好顶层设计、整合数据资源、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入手,加快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深度嵌入基层社会治理,推进智能治理基础建设、智能治理深度应用,构建精细化服务感知、精准化风险识别、网络状行动协作的交互式基层智慧治理平台。用科技赋能,以期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力建设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宏伟目标。

市域社会治理从“管”向“治”转型升级

公共安全,是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基石。

近些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社会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安全领域方面,以视频图像、防盗报警、出入口控制等为代表的安全防范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在2015年九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视频图像系统建设在打击犯罪、治安防范、社会管理、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安全防范技术经过三个阶段建设与应用,也已从90年代的闭路图像到2010年左右的网络化、IP化和高清化时代,迈入到如今的智能化时代。

智能时代,从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汇集整合到大情报深度应用、社会治理转型,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已由技术驱动转变为业务驱动,各单位都在逐步向“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的目标迈进。实现在数据感知、数据汇集处理、分析研判、决策指挥、神经系统下行、行动处置各环节上赋能,使得社会管控,逐步从“被动”向“主动”、从“管理”向“治理”转型。

“管理”与“治理”的一字之差,从根本上反映出市域社会治理从“一元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的全新局面,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是必然要求,“治理”背后的技术和理念升级,智能化是治理的因,治理是智能化的果。而精细化的细分行业落地,建设整体智能化产业生态链,是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最应该思考的方向。

巨复杂系统下市域社会治理的突出挑战

2020年中央政法委正式下发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文件及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以3年为一期,2020至2022为第一期、2023至2025年为第二期。

今年作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落实的第二年,第一期试点时间过半,不少地方正在着力推进建设力度。在推进的关键时期,更需要看到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难点,尤其是针对“智治支撑”层面,需要解决数据整合共享、联动协同指挥、风险预测预警预防等难题。

围绕这些治理难题,华为以ICT数字底座,融合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视频云平台、融合指挥平台,打造一网一图一中心,从而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智能化、高效化。

1.jpg

具体来说,一是慧眼识事:从静态采集到动态感知,形成治理一张网。社会治理要实现社会各类静态采集到动态感知等多维数据的升级,从全局着眼,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多渠道事件统一受理、统一分拨;要充分利用平台的信息流转功能,实现信息报告多部门共享,应急处置联动调度,并能够及时动员社会面更多力量,快速应对,优化流程。

譬如,在市域范围内,所围绕的主体要素为“人、地、物、事、网、组织”。以传统数据收集和处理来说,更多依靠人工,填表过多过滥,基层应接不暇,不是在填表,就是在思考怎样调表,属于静态数据采集,手工流转,管理效率低,不少基层干部自嘲是“表哥”“表姐”。而现在,是将空间和主体进行无缝衔接的动态智能感知,通过AI、大数据等技术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应用和分析于一体,使各种数据图形化、信息化,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真正实现数据的共享,让数据多跑腿,用“活情况”来补充数据分析,切实为基层减负(比如实现城管事件自动上报等功能)。

二是智能研判:从数据归集向AI赋能提升,实现风险一张图。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做到对异常变化的敏锐感知,着眼防范事故灾难、社会安全、自然灾害等重大风险。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针对人、车、事、物、地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将危险源、隐患等数据依托AI串联分析,实现对复杂场景的敏锐感知与精准掌控(比如对重点人员、重点车辆的防控等),重点防范关键部位、重点目标是否存在潜在危险。

过去的数据归集,是属于技术思维,而非业务驱动汇聚数据;仅支持数据查询、数据统计;数据看似多,真到用时少。而依托华为提供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和基础设施,通过开放的接口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优化算力调度、降低成本,让重点区域获得主要的算力支撑,拔除信息烟囱,拆除数据壁垒,实现以问题导向的按需汇聚、智能研判分析预测预警,这也是市域社会治理中“共治”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是智慧作战:从基础应用到智慧应用,赋能指挥中心,效能倍增。在感知和数据汇集后,进行数据治理,形成各种专题库,通过智能模型研判分析,为决策层提供辅助支撑,保证决策指挥和行动处置高度协调和步调一致。让可视化、扁平化的指挥系统实现全量数据实时在线的一屏感知,以现场和人为中心一键直连调度,在平台中实现神经中枢的业务可达性,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协同能力。

通过以上治理手段,可以在市域范围内,将六大主体进行有效的管控,实现共享、联动、预警的目标,同时防范和化解部分社会矛盾。

“三安”为果 服务平安中国

2.jpg

从政治安全上来讲,当前威胁国家政治安全的“不平安”因素凸显,一方面是群体事件、暴恐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等时有发生,另一个层面是国际不稳定因素交织于我国边境,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与建设平安中国具有高度一致的目标追求。

从社会安定来讲,群众看政法,首先看的是平安,平安稳定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社会,必须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要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全面深化建设平安中国。

从人民安宁来说,有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才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域社会治理就是要发挥智能科技支撑作用,构建融汇贯通的数据共享体系、构建持续优化的服务供给体系、构建精准高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既解决好实际问题,也立足长远形成机制性办法,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而这,也是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结语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上世纪60年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成为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但社会不断发展,矛盾总会层出不穷,“枫桥经验”也在与时俱进,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需要运用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发挥社会治理的智治支撑作用,发扬和继承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从而实现“大脑中枢”与“神经末梢”有效联动,从政府“一元主导”变为“多元共治”的市域社会治理新局面,实现市域社会化治理现代化,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王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