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定调:走向人工智能的纵深

2021-04-13 13:15 来源:智安物联网 作者:长安事

上个月3月30号,智涌钱塘”2021 AI CLOUD生态大会举办。这是去年因疫情中断后,时隔两年,海康再次系统性发布企业战略和方向。

image.png


关于这次会议的报道和解读,因为已经开了一周多,很多媒体(垂直行业、财经媒体、AI媒体等等)已经从多个角度做了非常深入、专业的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仔细研究完这次会议的演讲和文件,结合这么多年看着海康一路走来的历程,写个短篇粗略分析一下会议的选题、业务的发展和今后的方向,跟各位探讨。

虚实之间:为什么以智慧城市和数字化转型为题

这次“智涌钱塘”的主题是“共筑智慧城市 赋能数字企业”,海康同期发布了智慧城市数智底座。熟悉行业的人都知道,海康业务的范畴原来集中在视频,视频的应用场景广泛,公共业务和企业业务赋能的领域比单一城市智能化要宽很多。那为什么选择了智慧城市和数字化转型为题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企业战略方向的延续。算上这一届,“智涌钱塘”已经是第三届了。梳理下这三届会议的主题,分别是AI CLOUD(2018)、数据智理 AI赋能(2019)、共筑智慧城市 赋能数字企业(2021),三年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又密切相关。最早的AI CLOUD,把智能物联网的数据架构和计算架构进行了定义,也就是端云协同下的边缘节点、边缘域和云中心。2019主要讲数据,而重中之重是数据智理的关键要素—“物信融合”,通过物联网智能化后得出的结构化数据与信息网进行汇集,边缘和云双向智能、双向助力,通过双向数据治理,降低用户TCO、提高用户使用效率,这是对第一届峰会AI Cloud的进阶,有落地的分论坛,但主线还是偏向宏观;今年的智慧城市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更进一步的把前两届的AI Cloud以及物信融合落在了具体行业,也具体指明了海康的技术和产品、方案到底赋能于谁、如何赋能。三届峰会,也可以看做企业战略方向逐渐明晰的三大步。其实从2017年安博会,海康提出“AI+:洞察行业、助力变革”AI Cloud框架开始,这种进阶就一直在进行。随着技术升级和企业发展需要,提出框架,解读框架,确定方法论,找到发力点,是一个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是有据可循、一脉相承的过程,是海康从视频监控向智能物联网转型的时间表。

二是落地的智慧城市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足够大。这两方面,其实可以看作两个大板块,一个是公共服务产品,一个是商业业务产品。现在总是有人唱衰TO G的市场,诸如存量博弈、空间狭小、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等等。但真是这样吗?如果单从公安业务看,或许存在市场面窄、新增业务量少的情况,但如果从整体城市智能化运营的角度看,现在的发展才仅仅是开始。(其实公安业务说饱和都很难,最基本的智能化摄像机普及率和在线率的数据,敢说饱和啦?)比如去年给某地做整个区的智慧城市规划研究报告,在接到任务时,区视频办的领导特意强调,要提升到整个区的智能化治理高度,要面面兼顾,不要只谈一家的应用。治安仅仅是决策层考虑的一个方面,如何让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总体更加智能、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产品、创造更好的效益才是决策层领导真正的关切。所以从城市管理角度出发,公安、交通、城管、教育、医疗、环保、营商环境、功能区划分等等,都是智慧城市涵盖的范畴,具体的规划和执行建设单位,最重要考虑的是以什么为抓手,能够高效的把这个巨复杂的应用场景耦合在一起。智能物联网和智能云就是看准了这个抓手进行切入。通过数据底座,使得整个城市运行的脉络看得见、摸得着、可量化,再经过底座所衍生出来的生态系统,让城市管理中的各个业务单元和行业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数据,实现海量数据的有效汇集(边缘和云)、再次校准(物信融合)、分发(生态)。现在各地的大数据局和智慧城市专班、城市大脑专班已经进入业务角色,准备在这个广阔空间大有作为,虽然存在系统复杂和权责明确的问题,但确实都在稳扎稳打的推进和见招拆招的解决问题。至于数字化转型,相信通过去年疫情的发展,已经更加迫切的摆在各个企业眼前。转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利润,这是每个企业的追求。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场景物联与人工智能应用结合,是直接、高效的方式,而这个AI下场进入企业运营管理的场景,不正是如海康和大华这类企业擅长的吗?两次峰会都提到的AI开放平台、IVS行业应用平台和企业级SaaS,说白了就是为了这个设计的。在公共业务因体量庞大而增长放缓的时候,企业业务才是接下来一波高增长的看点,如数字化运行指挥中心、安全生产管理、智慧园区、智慧物管、智慧工地等等,都是方兴未艾的应用领域。而且企业智能化服务,无论是边缘智能还是云智能,尤其是平台的高效联通和使用维度,比之公共业务更加灵活,传统行业内设备和解决方案企业从单纯被集成,向运营和服务方向迈进,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互联互通。海康2020年的具体年报还没发,从19年的数据看,EBG增速23.88%,是三个大板块中增长最快的(PBG4.09%、SMBG23.38%),且体量已经越发接近PBG,这也足以说明它对企业增长的重要性,在这个大会上单拿出一个主题来说,很正常。

这第三嘛,恐怕就是每次会把业务耦合组个词出来,培训员工、培育市场和面相客户解释的成本实在太高啦。这么麻烦,干脆就捡两个最重要发力的行业市场去聊,何乐而不为呢。

这次会后,在出差途中看了很多评论和专业文章。其中一个说法很多人认同,这个会不像个实体企业开的会啊,不讲产品讲方案,不说硬件说平台,虚的一批。其实从前两届会开始,海康就很少讲具体产品了。包括大华,也一直讲智慧孪生和HOC,很少具体说某一款硬件产品。要说产品,像云眸、黑光等等,可讲的也不少,但我们得看到问题的本质。第一这些行业龙头的SKU实在太多太多了,除非基础科学大爆炸,研究出某款产品能实现隔空意念抓拍这类天方夜谭式的功能,否则都没有在企业战略级大会上狂推的必要;第二任何一款炫酷D炸天的产品,针对的使用范围是很有限的,且必须放到具体场景下,这与方案和战略相比,其重要性和对客户产生的影响力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一个理念的转变,或许会影响一个企业接下来成百上千个产品品类的变化;一个场景的深入,或许会让成千上万个潜在客户买单。虚和实,一个是方向,一个是落地。方向错了,落地的再好它都是错的。所以这个问题,还是要看清主次,看清谁决定谁。

image.png


毕所定调智慧城市

来去之间:海康要走哪条路

原来我们或许有疑问,通过这次大会,基本已经看清了。会上,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柯吉欣有一段讲话:“今天的杭州,处处澎湃着‘数智’的力量。杭州人工智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和典型企业目前已达523家,人工智能算力和专利数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产业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已初步形成以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以及‘双核多点’的人工智能产业格局。”加上胡扬忠以《深根固本,做人工智能产业森林中的一棵树》为题的主旨演讲,明确了海康的定位:人工智能企业。

人工智能企业分很多种,有做芯片的,有做算法的,有做软件的,也有软硬一体的。官方背书和海康官宣要做的人工智能,我想还是有长期业务实践的软硬一体并且懂行的人工智能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是“进化”,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以长期积累得到行业理解、以长期实践深入用户业务,能够围绕着用户的业务做产品、软件、平台和服务的定位,这不是半路杀出来腾云驾雾的颠覆,而是通过一个个脚步进化过来的。去年今年,资本市场不好过,很多半路杀出的AI企业已经不容乐观,最关键的因素其实是在于他们“离行业太远、离BAT太近”,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成了普惠AI产品和平台的供应商,这是有问题的。智能物联网所面临的用户成千上万,每个用户的需求都有巨大差异,并非所见即所得那么简单。如果没有长期在行业里的沉淀和进化,很难深入到用户的业务中去,就连最简单的核验工作都不太好衡量。这不是一部手机外加一个安卓或IOS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问题,那个模式用户没得选。差异化的需求,需要差异化的研发、销售、运营和管理相互配合。所以在行业AI的路上,在没有绝对技术壁垒的前提下,有长期积累的设备型企业,转型反而更快。从采集到管理,从管理到治理,从治理再跃升到智理,每次变化一两个字,阐述了企业不同阶段对数据的不同看法,也完成了从摄像机到视频、视频到物联网,再到人工智能的多轮进化。

今年年初北京疫情最严重那一段,顶着雷去叨扰胡总。那次谈话中,他很明确的说,海康“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这个定位随着企业的发展可能要动一动了,比如红外、毫米波、雷达这些,无论是从核心技术还是甲方需求,都已经不局限在视频的范畴内,客户也拓展到了汽车、仪器仪表等等领域。如果加个定语,可能感知会更准确。

这段话如果结合着本次会议看,可能理解的更加深入。无论是毕所的智慧城市“基、础”论,还是大徐总和浦博的AI开放平台或EBG业务,都重点强调了数据底座,也明确了加强生态建设、赋能合作伙伴这个关键点。我想未来的业务模型,是海康做地基,做感知层、数据服务层和共有的底层,伙伴做行业应用,做认知层。当然认知层海康可能也要参与一部分,但是大量的细分行业,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和伙伴去运营、维护。只有这个模式,才能在智慧城市、企业数字化、智慧商业这种多甲方、系统复杂的场景下做成可执行、可深入行业的智能化闭环。

可是,这里也存在着很大的挑战,就像当初说物信融合复杂一样,如今强调智慧城市,一样很复杂,而且比物信融合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快速的在如此复杂的场景下锁定合作伙伴,能够赋能千行百业,挑战巨大。

企业业务方面,甲方更多,甚至同一类型的甲方需求都不一样。如何能满足海量客户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平衡单个项目的成本和收益,以及TO E业务是否能真正解决客户的成本问题,让客户觉得不用就是亏,这点还要仔细评估。

image.png


回溯海康发展 锚定新方向

去留之间:海康的变与不变

我入行安防15年,在智能物联网这个领域,只能算个新兵。在安防的15年间,确实见证了中国安防行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现在回头看,好多好多熟悉的企业已经找不到了,但也有像海康、大华这样的企业越做越强、越做越大。这次会上,老胡的演讲,通过一棵树的比喻,也讲到了海康的发展史,不过说的很简要。现在回过头来看,海康、大华这类企业能做到今天的份儿上,有几个主要的因素,大致概括成:守拙,内生,本分,抓住关键点。

守拙,是基础,是围绕用户做产品,并且做好产品,不为耍酷,这是海康20年一直坚持的方向,从没改变过,大会小会上老胡都会讲。之前说过老胡怒砸不合格DVR的事,现在很难想象如此内敛的人在追求产品品质上为何能化身祖安老哥,如此赛博朋克。围绕用户需求所衍生出的产品是企业这棵大树的根基,无论是原来做硬盘录像机和摄像机,还是现在的方案和平台,都是如此。相对于概念先行的企业,行业企业基本不走pr的路。他们的初心或许没有做国民企业这么宏伟,但每一个脚步,都是围绕着用户需求来做产品研发,每一款产品、每一个平台都以解决客户实际困难为出发点。这种重产品、重需求的思想,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以用户为中心做求真务实的企业,也能有效规避技术型企业为了证明我能做而做、忽略市场和用户的可能性。

内生,其实就是扩张以什么为依据。当初海康、大华做无人机、做红外、做机器人,到后来做SMB,很多人说,你就是再大也不能把行业和产业链通吃啊!就这个事情,我还真是当面请教过两位老大,他们的说法基本一致。行业企业,不是主动扩张、为了做而做,不追求盲目扩大销售线和收入。他们的多线运营,是客户找上门来问你们是否能做,是以现有产品和技术为依据的内生型增长,即便是并购,也是上下游契合度极高的互补式投资,而不是为了赚钱,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买一家成熟的公司。这一点,保证了企业的良性增长,是企业自身发展和生态伙伴双循环的基础。以业务为主导的小步快跑式扩张,叫延伸,初衷也不是革谁的命。即便是产业链上的SMB,最初的目的和坚守的态度,也是为自己的伙伴赋能,大家一起赚钱,而不是一家独大,把从产品到平台再到运营服务都揽在自己身上,那不现实,伙伴不赚钱,谁跟你玩儿?这么长的链条,一个企业怎么可能从上到下全做完呢?

本分,就是挣辛苦钱。资本大潮下,很多企业的目的是挣快钱。挣快钱,那来源就可能不在产品上,而在资本上,在金融上。每次与老胡见面,包括海康前几年大力度清理渠道业务时,他都说,我们这类企业,还是要挣辛苦钱,首先我们不能想着套利,其次我们的伙伴也不能想着套利而脱离业务去发别的财。坚守主业,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才是最踏实、最本分、最保险的发展之道。销售上或许有技巧,但企业战略上,确实不能有取巧之心。

抓住关键点,这个不用太多说啦,如果本土的企业没有抓住高清、网络、智能、行业这几个机遇,那基本上国内现在就看不见他们了。

写的有点像广告,可真心没想给哪个企业、哪个人树碑立传。在行业媒体这么多年,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从局外人的视角看这些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风起云涌的年代,并购、资本、新概念大行其道的时候,能够铭记用户第一、产品第一,能够踏实本分的经营企业,企业发展起来后能够足够冷静的抓住机遇、规避扩张冲动和规模陷阱,变的是业务,不变的是初心。这样的人和企业理应受到尊敬,也是他们能一路走到今天的原因。

结 语

今年海康的峰会,能解读的大概也就这么多,仅是一家之言。如果说前几年提的信息化是互联网在产业和行业的落地,那数字化企业和智慧城市就是物联网的两个落地点。一横一纵,把数字化和智慧加了两个范围,更具有可操作性,虽然道阻且长,但还得有人去做,不做光说,人工智能这个大概念就浮于表面。海康今年的重新定位,是为今后几年的方向和业务定调、打基础。智能化是把双刃剑,这个过程应该会遇到各种问题和质疑,但这一步终究还是要迈出去。这一步迈出去,今年是智慧城市、数字企业,那今后的智慧第一产业、数字政务也未尝可知。只要坚持战略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能够在一个个田间地头逐一落地,未来的路就是光明的。

长安事.jpg

责任编辑:潘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