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大数据 | 立足智能 推动实战、融合双落地

2020-12-07 10:55 来源:智安物联网 作者:长安事

我国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工作,自1998年“金盾工程”起至今,已历经二十年有余。在这20余年中,随着“3111试点工程”、天网工程、平安城市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

时至今日,面对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公共安全大数据”及“智慧公共安全”等公共安全信息化延伸工作,成为未来公共安全科技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2019年全国公共安全厅局长会议及全国公共安全工作会议两次重要会议上,中央和公共安全部均多次对公共安全大数据建设提出要求,“聚焦智慧公共安全建设目标,坚持融合共享、突出实战急用、推进深度应用,深入推进公干安全大数据建设应用,努力在提升公共安全工作整体效能和核心战斗力上实现新突破。”

智慧公共安全怎么建?效果如何评估?如何能把技术转化成一个个项目落地真正的赋能一线业务,使之成为战斗力?公共安全业务的建设,是否能跨出边界服务更多领域?这是近年来所有安防行业从业者都在讨论的话题,也是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议题。

而公共安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过程中所逐渐跑通的业务流、数据流,如何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延伸到更多行业,为除安防外的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和生产生活领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带来用智慧产生镜像和孪生的效果,更是安防转型、升级的重要议题。

微信图片_20201207102944.jpg

从点到区 看“视频”的方向性转变

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经过20余年和几大工程积累后,迎来智能的浪潮,并直接催生了公共安全大数据业务。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也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莫过于“雪亮工程”。“雪亮工程"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安防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工程。它通过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把治安防范措施延伸到群众身边,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安防,共同参与治安防范,从而真正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从2015年9月第一次被提出并向全国推广后,2019年底,“雪亮”项目覆盖全国地级以上的区域达334个,省级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总平台18个、省级综治平台20个。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应用等不断发展,时至今日,“雪亮工程”也已经从设计之初的“平安乡村”向视频安防所能够涉及到的全部区域迈进,打破了行内“乡镇看雪亮、城市看天网”的心里定位。2020年,是在系统构建和平台建设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后,进行精耕细作、升级改造,从量变到质变的最重要一年。视频的积累如何达到质的变化?海量设备如何高效联通?海量数据如何高效处理并有效分发?技术的优势如何转化成实战业务的突破?本次峰会上,已有厂商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将传统行业中以“视频”为核心的思路,通过前后端设备算法、算力及数据治理效率提升,向以“智能”为核心转变,用“全智能区”构建雪亮工程的智能升级路径,构建全域智能的立体化防控体系。

雪亮工程建设中,对视频安防提出了“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和“全程可控”四个要求。从目前看,这四点已经基本达到设计初衷和要求,已经实现重点区域覆盖100%、重点区域联网率100%、重点区域完好率98%高清视频覆盖,重要视频图像不失控,敏感视频图像不泄露。但如果进一步研究,确实还存在着使用效率、共享畅通等方面的挑战。

1、由于历史、成本、技术发展等各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前端设备智能化率不足10%,这对以端云协同、数据结构化为核心业务需求的公共安全安防、综治领域是一大痛点。

2、有效数据筛选困难,海量视频数据存储压力过大,非结构性数据不能归档、结构性数据归档特征提取困难;

3、海量设备及平台造成的各个不同厂家和系统间设备不兼容情况较为严重,即便实现普遍智能,每个厂家间的算法又不尽相同,数据墙高筑,不能有效打通,可能形成智能化背景下新的“信息孤岛”。

公共安全工作中,由于岗位不同,业务专业性差异大,各个警种对于视频的应用千差万别。刑侦、经侦、缉毒、治安、反恐等各自有各自的侦查方向,这就造成了各警种对视频的需求和应用完全不一样;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及交通发展,犯罪分子跨区域作案、反侦察意识提升,对视频安防的联网、识别能力也提出个更高的要求。既能获取视频画面,又能快速提取特征,并且能够从边缘端扩展到边缘域,才能从情报、侦查、布控上为业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且让公共安全工作从打向防、从被动变主动转变,打防一体、点面结合,是雪亮工程和未来公共安全工作提出的终极目标。可以说,人工智能+云结合的大数据,全方位的改变了从按业务的工作模式和信息化程度,在解决传统问题上,取得了了突破性的进展,对警务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全息感知:围绕目标的前端智能化,多维度数据采集,全场景覆盖。在城市周界、市内出行、居民社区、重点区域、公共场所、城市道路六大场景实现全息全覆盖。

全息智能,对应的是传统业务中前端设备智能化率不足的缺口。视频图像中,主体可分为人、车、物。将这些主体置于场景下,基本涵盖了交通卡口、城乡边界、社区住宅、出行范围、重点区域及公共交通等。安防领域的龙头企业,针对以上主体和场景,已有厂商带来了细分的智能化前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如针对城市道路所设计的AI超微光卡口摄像机,以算力换图像,采用20Tops大算力,在抓取清晰图像同时,有效拒绝了光污染,DNNP ISP深度卷积算法,全天候清晰;夜晚图像降噪消除噪点,白天逆光增强消除彩色条纹干扰;全息路口ITS800+电警卡口+毫米波雷达,雷视轨迹拟合算法,轨迹跟踪准确率达95%。在满足交通业务同时,也完成了卡口目标和流量监测。与此同时,在场景化需求不断加持下,视频企业的产品也在持续创新。如生态型摄像机、“二郎神”AI双模球机、5G摄像机等软件定义摄像机,在配备了专业AI芯之外,具备高低搭配、智能接入(声音、水位、烟火、WiFi、温度湿度等传感器)、恶劣环境正常工作、移动布防、视频流畅等特点,构建了全息感知的智能化入口。这一系列智能化、多功能化摄像机的应用,确保对目标主体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追踪和高效识别,并且在满足一项业务需求的同时,一机多用,实现一款设备多警种的高效复用。而且,业界出现的“智能1拖N”方案,在实现了存量非智能摄像机智能化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大面积更换前端设备的成本和精力,有效降低用户TCO,用最灵活的方式实现了“小域”和“大域”的多重智能。

2、全云共享:数据全云共享,算力效能最大化;算力按需调度,效能最大化。

全云共享,解决的存储、算力、算法和数据等资源云化的问题。从已知结果看,视频数据中价值数据仅占37%,而其中仅7%高价值数据。视频不同于字符串代码和音频,尤其是在今天高清摄像机已经普及的情况下,雪亮工程及其他场景中部署的海量摄像机所带来的存储压力极大。在视频数据存储的降低成本、高效共享上下足了功夫,无论是边缘场景还是中心场景, NVR、ITS及IVS智能视频存储家族总有一款适合不同客户需求。在边缘端实现智能化后,后端直接将前端结构过来的图像前景正常编码,后景压缩编码。而前后景融合再编码,码率压缩可达60%,有效节省了空间,将端云协同的优势集中进行了体现。面对N个厂家N种算法互不兼容的问题, vPaaS 2.0多算法服务框架,通过算法复核、交叉验证,将不同厂家的多重算法进行串行和并行,在融入算法仓后实现新算法的衍生,有效解决了算法打通、数据打通问题,避免了因为算法不通造成的智能化孤岛。并且在统一算法后,能够有效提取数据特征,提高归档效率,从而避免了错误归档、一人多档、归档时间不及时等问题,将数据资产进行更加准确、高效管理。

3、全域检索:触网即发现,发现即追踪,创新视图侦查体验。

前端高度智能化+数据高效存储和解析,能够将车辆卡口及更多目标要素所处场景进行覆盖,在全智能围闭的基础上,动态实时从采集多目标对维度数据,精准发现、识别、比对、分析、研判,实现轨迹还原。这在打防一体工作中处于主“打”的一环。也是公共安全及综治工作的技术拳头。让嫌疑人无处可躲,对侦查、指挥、研判、追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系列案件的发生。

从安防中来 到平安中去

上述内容,均以公共安全、综治业务及“雪亮工程”为核心。如果研究国家宏观政策,我们能分析出更多的前景。2020年,“雪亮工程”完毕,接下来力推的,将会是平安中国。虽然还挂“平安”二字,但平安仅仅是基础,顶层设计中,更希望从平安出发,将“雪亮工程”的成果,尤其是以视频为核心的数据资产,应用到更多领域。将公共安全视频专网所获得的视频信息及结构化数据,进行网间数据协同,分配到更多业务单位使用,与城管、环保、应急、生产等部门联动,成为城市级乡镇管理的重要抓手,将视频专网的智能化数据资产接入电子政务,提升政务效率和管理效率。这高度符合公共安全大数据建设中提到的“融合共享”要求。针对数据打通和共享,全网协同将在今后业务的发展趋势中发挥重要作用。

视频大数据是一种实时性高、覆盖面广的数据,视频数据需要能支持开放、协同的架构,与其它数据充分融合,形成多感、多智的应用体系。未来的社会,将会是智能化社会,身处智能化社会中,一定会享受着物联网、信息网融合所带来的高效、便捷。全网协同,是以“全息感知、全云共享、全域检索”为基础的更高一层应用,也是可预见的将来,物联网与社会网融合的最高目标。

从技术中心来 到业务中去

纵观国家对于大数据建设的布局和要求,以及本次会议上公共安全一线单位和研发企业的发言,都在不断强调一个词:实战。

如同基础科学进步必定引发工程科学的变革一样,技术的发展,一定是以应用为终点。懂行、赋能行业,是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标志。安防行业发展30余年,从物防到技防,从模拟到高清,从CCTV到全面安防,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技术的升级,也是用户需求所决定的。经历了金盾工程、平安城市、天网工程等领域,也从最初的“重打轻防”向“打防一体、重点在防”过渡。智能化的介入,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深入到各个警种、各个场景的实战当中去,才能发挥最大效能。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安防领域的领先企业都是面向用户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痛点在进行研发、开拓。如果不是这样,很难像今天这样,系统性地梳理出应用痛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给出“由高清覆盖到智能覆盖、由视频互通到数据互通、由在线可用到高效实用”的结论。

智能化社会,视频结构化数据将作为极其宝贵的资产,服务于整个社会的运转和发展。懂行业的业务场景需求,将精准的数据贴近业务、贴近实战地提供给每个业务单元,是物联网、信息网发展的大趋势。机器视觉仅仅是个开始,赋能千行百业才是星辰大海的征途。

未标题-1.jpg

责任编辑:潘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