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化落地到平安中国:抓大不放小 智能生百态

2020-12-07 10:26 来源:智安物联网 作者:长安事

11月26日,为期4天的第十届“警博会”落幕。此次警博会的主题为“聚焦科技最前沿、智领警务新时代”,各参展单位都紧贴“智慧公安、智慧警务”的时代要求,展出了前沿的警用技术和装备。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及其衍生的业务实战系统、社会治理方案、智慧交通系统,成为展会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从第一届到第十届,我们可以看到警博会从装备向装备+平台+数据的不断演变,这种趋势,也成为今后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风向标。

image.png

公共安全,是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基石,在具体业务上可以抓大放小,但在整体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却又必须既抓大又抓小。所谓大者,是整体行业的智能化体系规划与建设、各业务单元间网络与数据的融合和打通,以及数据资产的延伸应用;所谓小者,就是涉及到业务落地和方案细分,如交通、安保、综治等等。一大一小,取长补短,互为助力,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公共安全技术层面工作的重点。

信息化建设的大头:大数据

随着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迅猛推进。从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汇集整合到大情报深度应用、智慧警务转型,公共安全信息化已由技术驱动转变为业务驱动、由领导推动转变为基层需求。各单位都在逐步向“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的目标迈进。信息化深入到业务线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即公共安全大数据。

公共安全大数据是指需要先进处理模式进行采集、治理和应用的,基于泛在网络并以人为核心的全部实体及时空关系的数据集合和信息资产。区别于一般泛指的大数据概念,公共安全大数据有着自身独有的特征,也就是常说的动态性(Velocity)、泛在性(Ubiquitous Network)、全类型(Variety)、全关系(Knowledge Mapping)。

传统的公安数据集是静态的数据对象,公安大数据则是实时动态更新的。动态数据获取数据资源的方式也是多样性的,包括了信息网和物联网等多种终端信息的汇集。其中物联网下辖的视频大数据,作为公安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次展会中的权重也在不断的被提高,更在新时代智慧警务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关键一环。

视频图像的建设和应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起逐步开始阶段的闭路监控;第二阶段,是2010年左右,视频进入了网络化、IP化和高清化时代;第三阶段是从2016-17年至今,人工智能技术兴起,使得视频进入智能时代。这三次飞跃,其所带来的价值提升是巨大的。产品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管控,逐步从“管理”向“治理”、从“被动”向“主动”转型。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单向、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发展。至此,公共安全大数据建设和应用的理论、技术已经成型,接下来重点要展开的,就是科学规划、深入基层、赋能业务,使得数据向资产转化,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公共服务中。

这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如何扩大社会掌控面。目前,有一种倾向认为,监控系统要全覆盖、无死角,系统越来越大、无孔不入、无所不在。这不但造成整体系统成本过高,也存在着重点不突出、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如何扩大社会掌控面,以及覆盖到什么程度、什么范围,都是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规划。本次警博会上,除了新技术和产品外,如何科学的界定视频大数据的服务范畴、边界和解决方案,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

大的范围界定:市域社会治理

2019年10月,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定。之后中央政法委下发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文件指出,到202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标志着市域社会治理正式成为国家高度层面的长期规划。同时,也为现阶段社会掌控和社会治理范围的颗粒进行了精准的定位:市域社会。

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在市域范围内,所围绕的重点,可以概括为“三大空间和六大主体”,即“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及“人、地、物、事、网、组织”六大主体要素,与公安大数据中泛在、全类型和全关系的要求完全一致。那么依靠什么手段,能否将市域社会的空间和主体数据进行有效的无缝衔接和信息共享,从而达到高效治理的目的?

市域社会治理,分为三个板块,首先明确治理的对象,进而确定治理手段,最终达到治理的目标。

对于治理对象,按照六要素划分略显粗糙,将“人、地、物、事、网、组织”进行二次、三次拆解后,可分解成为四个子类,超过五百个对象。三大空间六大主体,五百多个对象,将市域范围的人口、地域、危险物品、重大事项、互联网、社会组织等事项,实行全方位动态智能监管。从抽象的分类到具象的定义,首先从对象上具有了明确的可操作性。

在明确治理对象后,采用什么样的治理手段作为支撑重中之重,也是各级管理和业务单位最重视的环节。市域社会治理方案中,将其归为五类:感知,数据汇集处理、分析研判,决策指挥,神经系统下行,行动处置。

在感知层,也就是信息入口,需要将空间和主体进行无缝的感知和有效的智能感知,才能极大的精简信息化成本和通讯成本,因而前端的智能化、多形态化、互联化、泛在化是必不可少的趋势。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视觉感知。有了AI的加持,摄像机已经超越了单点监控的目标,化身为智能机,是全息感知的入口。在保证其原有物理功能外(光学、角度等),可以通过算法商城,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加载不同的算法,实现人、车、物等各种场景下的有效运用,确保在无差别取样中的有差别应用。随着5G时代的来临,其大带宽、低时延、多联接的特性,让看得清、看得懂、看得快成为可能,将在今后的前端数据获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数据的汇集和处理方面,以智治大脑将各类型、各领域在大数据平台上真正的汇集。通过感知层获取大量数据后,如何进行数据清洗、归类、脱敏,并形成知识图谱进行有效汇集,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任何企业和平台都很难完成端到端的操作。大企业提供大数据的基础平台和基础设施,通过开放的接口以及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给业界,以此支撑在数据治理、清洗、人工智能的应用、大数据各类业务,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和平台赋能。这也是市域区域治理中“共治”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优化算力调度、实现成本最低、效能最佳,让重点区域获得主要的算力支撑。而平台化信息汇集过程中,如何拔除信息烟囱,拆除数据壁垒,更应成为主管单位、企业通盘考虑的事情。

在感知和数据汇集后,领导层获得精确的情报和可靠的信息,进而形成决策。保证决策指挥和行动处置高度协调和步调一致,可视化、扁平化的指挥系统必不可少。智慧警务终端、视频、会议融合等手段,下沉到每个基层派出所和业务单元,实现信息化赋能,在平台中实现神经中枢的业务可达性,提升社会治理的协同能力。

通过以上治理手段,可以在市域范围内,将六大主体进行有效的管控,逐步实现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从被动向主动有效转移的根本目标。

抓大不放小:植根应用赋能业务

市域社会治理,是公共安全大数据整体布局的大棋。在这盘大棋下,具体业务单元的落地,才是检验整体系统是否过关的要点。在本次警博会上,我们不仅看到了通盘运筹的平台战略规划,更让人可喜的是,这些大棋盘中的小棋子,也在逐步落地。

以城市交通管理为例。交通路口,虽然是一个常见的、较小的应用场景,但它也正是城市交通管理的核心,车路协同的重要节点。现代城市中,每个主要路口几乎都有监控的存在。但在监控数据汇集上来后,我们会发现,每个路口的情况都极其复杂而且各有不同,对于多元化的交通元素(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道路规划、信号配时、渠化设计等等),不论是发展多年的前端摄像机、还是诸如地磁线圈、雷达各类检测设备都无法很好地还原记录一个路口真实完整的状态。这就造成了虽然设备存在,但对路口的高效治理、个性画像,都存在不足的情况。

本次警博会,以确保获取道路交通的精准数据、实现城市交通精细化管控的“全息路口”解决方案,有效的解决了多网协同、端云协同、智能协同的目的。通过智能摄像机、毫米波雷达再结合高精地图,拟合路口车辆的实时行驶轨迹,精准地还原路口全天候、全要素、全量的数据,在道路疏堵、流量调节、危险预防、机理判断、数据画像等诸多方面,走在了前沿。

image.png

在单独路口监控方面,通过对位置、速度、车牌、姿态、属性等五个基础元素的抓取,结合具体路口的标志、标线、作用域,形成了车道级、方向级、路口级业务指标,将每一辆参与在此路口运行的车辆的信息、轨迹都能被实时数字化地呈现出来,实时掌握路口的细节动态。

在全路网中,将单个“全息路口”进行大串联,并通过第三方平台数据共享(滴滴、高德等),实现全路网的红绿灯调节、流量调节管控,对交通潮汐进行有效判断和高效疏导,降低城市路网拥堵指数。

与此同时,基于每个路口的特征,进行个性画像。依次判定通行效率、绿灯使用效率、混行程度、违章发生率、违章行为特征、事故率、事故机理分析,最后达到路口的高效布控和及时整改。由点到面,按照各个路口汇集上来的结构化数据,对整体交通路网的各项业务指标进行分析、判断,主动疏浚并大幅降低事故发生率。

结语:数据支撑共享为伴平安可期

在雪亮工程的交卷之年,平安中国被提上日程并大力建设。平安中国,从字面上看确实是平安先行,治安为重,突出整体社会的安全治理。但平安中国却不止步于安全,更是深入到政府管理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以大数据共享为核心的巨大工程。从管理到治理,从被动到主动,从公安到百业,是我国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建设的大棋,更是在现代化生产生活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有力保障。数据作为平安中国建设的基石,如何有效的利用数据、治理数据、共享分发,将会是整个智能产业乃至千行百业在未来的重要话题。植根于公共安全,壮大于民生百态,是公安智能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定位市域社会颗粒后,精细化的细分行业落地,建设整体智能化产业生态链,是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最应该思考的方向,也是未来的巨大商机所在。希望更多的高科技企业能够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对产业的理解,为平安中国建设共同努力。平安中国,未来可期!

未标题-1.jpg

责任编辑:潘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