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在即,云从的野心与软肋

2020-09-15 10:20 来源:帮尼资讯

随着人工智能竞争进入下半场,AI四小龙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然而不同于前几年资本对于AI的趋之若鹜,今年上半年资本普遍对AI企业采取了紧缩的态度。

调研显示,今年上半年AIoT企业融资金额总计超过60亿元人民币,而在2018年,AIoT企业全年融资157亿美元,二者相差近10倍。

而在资金不断缩紧的前提下,AI企业项目落地周期长、研发成本高、回款慢的劣势就显露了出来,随着竞争的不断深入。除了曾公开表示“不差钱”的商汤外,上市已经成为了其余AI独角兽们继续发展的重要渠道。

而相比上市碰壁的旷视和仍处于上市早期阶段的依图,云从在近日启动了上市辅导,在上市的道路上加速冲刺。

640.webp (1).jpg

AI第一股?科创版能否为云从打开局面

一般来说,资本运作上市,要经历重组改制、尽调与辅导、文件制作申报、监管机构审核、路演询价定价、发行挂牌上市等几个步骤。目前来看,云从处于上市辅导阶段,距离真正上市还需要经过多重考验。

然而相比上市屡屡碰壁的旷视而言,云从拥有着其独特的上市优势:

第一,云从相比其他CV企业,其融资历史“非常干净”

从AI四小龙的构成来看,其CEO多是科班出身,云从创世人周曦出身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云从科技则是由中科院的人脸识别研究团队孵化而成。先天具有的国家队属性让云从得到了大量融资机会。

自成立以来,云从科技已经进行了近十轮股权融资,投资方众多,其中有不少系“国字号”产业投资机构。最近一轮融资是在今年5月,由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上海国盛集团、广州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以及中国工商银行、海尔金控、信中利资本投资的C轮共计18亿元融资。

640.webp (3).jpg

没有任何外资介入,云从成为国内资本的宠儿

而相比于其他CV独角兽多轮美元基金的注入,云从科技几乎属于纯内资股权机构,有观察人士认为,凭借相对干净的融资历史,云从科技的过审速度可能会大幅提升。

第二,赛道明确,发力点清晰

资本是现实的,当大潮逐渐褪去,资本对于AI企业的青睐程度青睐程度已经由前几年的算法能力变为了更现实的产品落地能力。而目前最血淋淋的案例莫过于寒武纪的上市。

寒武纪在上市之初曾被人冠以“AI芯片第一股”的名号,上市当周其市值就突破了1000亿,可谓风头一时无两,然而当半年报公布,寒武纪拿着千亿市值营收8700亿,亏损2.02亿的成绩单时,资本马上就退缩了。

一夜之间,跑路的跑路,割肉的割肉,寒武纪当天股价就下跌了7%,而截至今日,寒武纪市值已经跌破700亿大关,比起上市后高光的1000多亿,足足跌了近40%。

640.webp (4).jpg

股价近300到164块,寒武纪的大起大落

而在CV企业中,云从在产品落地层面表现虽不如商汤那样百花齐放,但中肯的说,至少是做的不错的。在其聚焦的安防和智慧金融领域都有成熟的落地应用案例,在金融领域,云从凭借其行业顶尖的人脸识别、跨境追踪ReID等技术、目前已经服务400家银行和14.7万个网点,金融安防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在安防领域,云从服务30个省级行政区公安、80余家机场,公安战果超5万起,机场日均服务旅客200万人次,可以说是战果斐然。在安防这个重渠道的市场里,云从凭借着其国家队的身份和充分的服务经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政府渠道资源和订单。

相比寒武纪,云从给出的回答不再是产品的类型和发展方向,而是切切实实的解决方案和其未来打算应用的细分市场。

而相较寒武纪这个“盲盒”,资本选择云从资本至少能知道钱会花到何处去,以及得到回报的方式及速度,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资本对云从的信心。

而结合寒武纪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一旦云从成为AI第一股,在巨大资本实力的推动下,云从将可能在安防市场迅猛发力。而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无疑也会大大增强资本对AI企业的信心。

至此,云从上市的成败已经不单单关乎自身的命运,其背后将对后续上市的AI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资本的角度还是AI企业发展的角度,其上市都是一场不能输的IPO过程。

虽然被市场寄予了极大的期待,但云从上市背后也并非一帆风顺,目前来看,云从的上市之旅,甚至还存在不小的隐忧。

财务报表或成隐患,盈利能力是AI企业抹不去的殇

云从核心营收来源,安防和智慧金融,都属于泛安防市场。而众所周知,在泛安防领域里,海康威视与大华是两座不能不提的山。

从目前来看,CV企业在泛安防领域主要采取的是同龙头企业合作的趋势,通过销售独具特色的算法来维持市场份额,然而算法并不是只有一家在做,除了同其他CV企业的竞争外,海康大华都有自己的自研算法。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华为机器视觉推出了自己的HoloSens算法商城,进一步整合了算法厂商,在这种趋势下,未来CV企业能否通过绝对的技术优势继续占领市场,其实是个未知数。

而现实往往也验证了人们的猜想。

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曾对外透露,云从科技营收年复合增长率在300%左右,但公司未曾公开营收和净利润等核心财务数据。

而同为CV四小龙的旷视财报也继续证实了这一点,2016―2018年,旷视科技营业收入由6780万元依次增至3.13亿元、14.26亿元。但由于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亏损也随之扩大,三年间公司分别亏损3.4亿元、7.58亿元及33.5亿元。

而财报公示同样也是上市必经的步骤之一,届时一旦云从公布财报,其盈利能力势必将受到资本权衡,届时即便云从上市,也很可能成为第二个寒武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事实上,如何平衡庞大的研发开支和较长的产品回款周期,已经成为了AI独角兽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安防行业再怎么智能化,终究还是属于制造业,要拿出优秀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资本对AI企业的产业融合深度、商业变现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的考量将更加深入,随着科创版企业的不断上市,未来资本对于AI企业的追逐也将更为理性。所以比起如何快速得到融资,如何利用好资本,进行中期布局规划,是独角兽们目前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何得到钱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利用好这些钱,毕竟海康3300多亿市值是其在行业内摸爬滚打近20年得来的辛苦钱,且海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遍布全产业链,无论是对业内的理解还是对未来趋势的把握都可圈可点,相反CV企业即便一夜市值千亿,这些钱该怎么花,如何迅速把研发能力变现已经成为了他们需要思考的第一号问题。

在安防行业,我们已经见过太多转瞬而逝的流星,无论是外资三星、还是国资的亚安,多年来起起伏伏,只有那些真正有长远眼光的企业,才能在这行稳扎稳打,逐步打下自己的江山。

而现在的云从,真的准备好了吗?

责任编辑:安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