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复工百态 智慧社区建设任重而道远

2020-03-04 09:49 来源:智安物联网 作者:缙霄

受疫情影响,不少小伙伴在网上哭诉“吃了睡,睡了吃都快抑郁了”、“天天在家人都快傻了”等等,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曾经上班日子的向往。恰逢本周是企业复工的一个“小顶峰”,不少从家乡赶回工作地的小伙伴正式结束了为期十四天的居家隔离期,他们表示终于解脱了。

可一迈出家门,整个人都傻了,手握社区通行证、身份证、出入证等一众证件,再看周围,人人面带口罩不说各别“硬核防疫”的朋友直接就扣上防毒面具。待行至地铁站,“长枪大炮”(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早已架好,等行至公司楼下,则需出示身份证、出入证等一众证件,然后带安保人员给你额头或是手腕用“红外测温枪”来上一枪,待温度正常了才能放你进公司上班。待晚上下班后,又是同样的流程,只不过挨得“那一枪”(红外测温枪)变成了社区管理人员开出,一天折腾下来不少小伙伴表示整个人都不好了。

从防疫角度而言,这些都是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手段,但从科技的角度来说,虽有效但难免有些落后了。

人脸识别守护社区大门

在当下,哪怕是在我国首都,各社区对于出入人员管理依旧是依靠最传统的,“一人一证”、“手动填表”、“人工量温”,这不仅加大了管控的难度,也让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失去“距离”,人挤人的排队对防疫并无帮助。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上至公共安全、智慧城市,下至上班打卡、回家开锁,人们都可以享受到这项技术带来的便利。尤其是当下有不少企业攻克了戴口罩则人脸识别罢工这一难题,通过算法的迭代让技术可以为防疫服务。

微信图片_20200304092414.jpg

与此同时,人脸识别设备在与测温设备相结合后,当人员靠近时,自动进行人脸图像抓取及身份识别,并对其前额温度进行测量,同时实现门禁管理和通行打卡,快速通行,降低因人员排队聚集而带来的感染风险。

同时可与云端进行业务协同,将采集到的通行、体温、访客等信息推送至平台,根据实时数据在平台进行跨区域、多分点统一管理,无需布置大量人力值守,在云端即可轻松实现快速决策。

大数据平台居中策应

随着智能网络发展的不断壮大,大数据的推行,安防产业已是现代社会安全需求的保障产业,而安防运维对安防系统正常运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安防运维工作的开展则更加艰巨。

微信图片_20200304092422.jpg

疫情下的复工百态 智慧社区建设任重而道远

此时正是大数据平台一展身手的时间,将多个项目设备设施的监测与控制管理集成在一个管理界面上,为管理者提供高效、一致、透明化的数据,进而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

比如利用“疫情大数据平台”,对村(社区)情况进行登记,对驻留、到访疫区的人员与自身出现发热反应的人员进行流动分析和密切关注。对这几类人口分布进行统计,对人员送诊隔离和自行隔离情况进行登记,图表显示,一览无余。掌握精准数据,便于科学决策,定制化管理。

零接触降低感染可能

二月初,一条“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一名确诊患者家中门把手上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的新闻刷爆网络。而根据英国国民保健制度(NHS)网站介绍,病毒离开人体后的存活时间取决于其所依附物体的表面情况,以及温度、湿度等环境状况。

总体来说,病毒在不锈钢、塑料等非渗透性(防水)表面存活时间相对较长;病毒在纤维织物、纸巾等渗透性表面存活时间相对较短;不同种类病毒存活时间也有差异,一些病毒可以在室内物体表面存活超过7天,不过其致病能力会在24小时内显著下降。换而言之,公共场合如门把手、电梯按钮都需格外小心。

微信图片_20200304092425.jpg

尤其是在结合当下大多数企业的办公环境后,电梯按钮需要格外小心,为此民间奇招频出,什么“牙签按按键”、“保险膜层层隔按钮”等方式层出不穷。人们在欢笑之余也在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

为了能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当下主流的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两派,一类是“联动”派、一类是“遥控”派。前者将电梯与出入口管理系统相结合,当员工或是居家住户通过出入口管控设备后,自动按照后台记载的数据为其选定楼层;后者或是以拾音器结合语音识别,或是将电梯与手机联动让人实现非接触式电梯乘坐。

结语

每个时代都有独领风骚的前沿技术,如今我们进入万物互联新时代。眼下,利用物联网技术为抗疫助力,就是落实“科学防治”的方略。

如何进一步释放技术红利,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驾护航,则是我们每个安防人都应该思考,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责任编辑:潘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