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曹读市】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思辨:从两极到中庸(上)

2018-11-22 09:54 来源:安防帮 作者:曹国辉

 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多两极分化的理解与做法,如建设的繁与简、快与慢、大与小、聚与散、表与里、破与立、横与纵、体与用等等。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是先认准一种相对极端、但见效快的理念,快上大干一翻,然后逐渐发现过激的政策或措施会引发诸多弊端,这时再进行纠偏,有时也不乏矫枉过正之嫌,最终走向良性的中庸之道。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我想也同样适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

21.jpg

快与慢

中国城镇化无论从建设速度、规模还是持续时间,都创造了全球范围内前无古人,应该也是后无来者的奇迹。同时,快速城镇化发展又成为了中国经济近四十年高速增长的最强大动力之一。快速城镇化发展带动了中国农业向工业再向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提升,并由此扩大了内需。每年1.3%的城市化率,吸纳了1800万农村人口进城,这带来了1.3万亿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并形成多行业领域的经济拉动。由于城市人均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居民3-5倍,这又会形成1300亿元的消费内需市场。快速城镇化还促进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同时裹挟着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服务的提升。近年来实行的产城融合、三化合一政策,亦将带动制造业转型和高端服务业的兴起。即便如此,快速城镇化仍然属于高耗能、低劳动生产率的粗放建设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日积月累也形成了诸多城市病,如交通阻塞、能源短缺、大气污染等等,同时快速城镇化秉承落后的城市生态观,采取先城市建设、后生态脉络梳理的模式,表面看为市民带来了更多的休闲空间,但实际上是以景观代替生态,支持城市无节制扩张的错误举措,其结果只会造成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失衡。既然快速城镇化弊端日益明显,那么低城市化率就可取吗?拉美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训告诉我们,城市化率过低,增速明显缓慢,同样能引发创新不足、失业率高企、出现大量城市贫民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其弊端更甚于高速城镇化。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要更贴合于国家具体的经济状况,充分考虑社会制度、生态环境、人口、民生、城市承载能力等诸多要素。据多领域专家综合预判,当前我国城市化速度偏高,但正以每年下降0.1%增速的水平回归理性,未来几年我国城镇化发展增速回归到0.6-0.9%时,将达到最科学、均衡的发展速度,并将在此区间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22.jpg

大与小

我国发展智慧城市,同时面临“大而全”、“小而弱”,投入密度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大中型城市发展贪大求全,“县改区”、“乡改镇”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很多;地方政府债务居高不下;提出超越城市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务实口号;人口、经济、城区规划不合实际,往往超出自身条件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例如,全国200多个城市同时提出要建成国际大都市,这明显不合逻辑。同时,又存在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扩张、候鸟型农民工群体保障不足等问题。另一种表现是乡镇发展小而弱。目前,县城以下城镇聚集人口超过城镇人口的一半,小城镇公共资源配置远落后于大城市,没有真正成为分流大城市的“蓄水池”和大小城市沟通的纽带。小城镇四分之一道路还没有硬化,四分之三道路没有排水管和污水处理设施,绝大部分生活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其实,无论是大中型城市的“大而全”,还是小型乡镇的“小而弱”,都是同一个问题——投资密度不足。尤其近几年城镇化与土地财政脱钩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这种低密度的投资,会削弱城市竞争力,不利于人才引进、留住和环境的改善,最终成了“城不城、乡不乡”的“四不象”。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多两极分化的理解与做法,如建设的繁与简、快与慢、大与小、聚与散、表与里、破与立、横与纵、体与用等等。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是先认准一种相对极端、但见效快的理念,快上大干一翻,然后逐渐发现过激的政策或措施会引发诸多弊端,这时再进行纠偏,有时也不乏矫枉过正之嫌,最终走向良性的中庸之道。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我想也同样适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

23.jpg

繁与简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中的另一对矛盾是对“复杂化”和“简单化”的认知。早期智慧城市建设中,人们普遍“简单化”的理解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单一项目。为了完成这个项目,政府以“主导者”身份介入,通过释放土地获得财政补充,以地方融资平台吸引银行贷款,企业BT模式建设,政府分阶段还款。这种典型的项目处理方式,又反过来加深大家对智慧城市简单化的认知。后来,在智慧城市规划设计中,同样存在简单化的认知思维方式。如过分强调顶层规划、总体设计。一般来说,这种带有高度“计划性”的顶层规划,难免脱离实际情况,形成难以落地的结局。同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复杂化”的认知思维——许多人认为智慧城市无所不包。他们会说智慧城市是一个庞杂的社会化巨系统,它上到教科文卫、政务医疗、科技民生、气候环境,下到百姓衣食住行,无所不包。这种“复杂化”的认知,常常搞得人们无所适从,让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缺乏指导原则思路与落地策略。在具体建设中,这种思维也容易导致城市产业同构、区域或多行业重复建设,最终形成投资过热或产能过剩。

24.jpg

聚与散

当前我国建设智慧城市采取区域城市群(聚)为主,中小城镇化(散)为辅,结合发展的建设思路。在城市群建设方面,我国将本着“两横三纵”的战略布局,以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镇形成城市群。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两大重点发展区域。城市群发展重点是要发展卫星城,拓展核心城区功能向一小时交通圈扩散,核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实现不同层次的一体化,实现在整体产业链不同位置上的快速资源调配。区域城市群建设想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须配以中小城镇化为辅助手段。我国中小城镇化稳健发展具有先天优势。近年来,小城镇人均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大中城市,但其基础设施投入水平偏低。同时,小城镇接纳了全国40%的流动人口就业,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发展中小城镇化应本着就地城镇化、提升就业机会这两条基本原则,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公共服务投入两方面下大力气改进。

25.jpg

表与里

中医认为表里互为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存在表里问题。在早期建设中,唯城市GDP马首是瞻,到后来以环境保护为红线。事实上,这些都只属于城市建设的“表”,不得不承认,无论GDP增长还是生态环境改善,都十分重要,但脱离开更广阔的产业化发展、信息化手段、民生保障,这些“里”的要素,片面追求GDP、生态环境,甚至不惜以大量企业停产、人民停暖为代价,就明显做的过犹不及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搞大跃进模式,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解决问题。旧有的城镇化主要采取“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通过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进行土地扩张。这种土地财政驱动的、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层级式发展,往往使大部分城市土地扩张速度远高于产业扩张速度和居民迁徙速度,造成产业空心化,使产业化与城镇化严重脱节。智慧城市发展应在“摊大饼”模式基础上,增加“产业转移与城市群延伸”模式,通过产业转移及人口置换向新城、县城、镇扩张,同时加强城市群范围的产业集群建设和城镇间产业链资源调配。

责任编辑: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