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一个被高估的市场很可怕

2018-11-12 09:59 来源:智安物联网 作者:长安事

各位好。最近行业没有什么特别的好点可以写,好在各家的年度研究报告都在安博会出了,经过一周的学习,能说说心得,交流交流。

每年安博会,都是各大媒体和单位集中发布前一年市场研究报告的时候。市场调研,有行业专业媒体和以战略咨询和市场研究的专业咨询公司在做。有三种属性,第一是为企业量身定制的某专业领域的调查报告,为企业开拓新市场打下理论基础,为企业了解竞争对手提供专业信息;第二是媒体出于对行业观察,自行发布研报,保证行业的专业属性和领先地位;第三是专门卖报告的,不分对象,想买我就卖。研究报告作为行业的总结和展望,其实对于行业的意义非常重大,也应该是设备商、集成商、工程商明确自己发展方向、制定企业战略的重要参考。如今做报告的部门、单位很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客观的观察者,也有取宠的看热闹者。这使得报告的数据也是参差不齐,同一个市场,同一个调查项,数据却五花八门。安防行业也深受其害,如果没有自己的判断,就是在雾里看花,根本不清楚孰真孰假。

严重被高估的安防市场

先说说没有行业属性的调研机构。由于我自己也从事过专业研究机构的工作,对于内部的工作流程比较了解。借用前几天金庸先生病逝,网上有评论说的话,大意是,以后中国再也出不了如此有文化、有内涵、有底蕴的武侠小说了,因为金庸先生的作品,是靠文化的积累和学识,因为金庸先生写东西的时候没有百度。虽然是玩笑,但从侧面能反映出当前的现状。太多的报告,来源于摘抄和臆想。如果不深耕行业,如果不是对产品线和市场极其了解,何来研究?

1.jpg

某研究机构描绘的2018安防市场蓝图

2.jpg

某研究机构预测2020年安防市场接近万亿

经济学是个数字游戏,可这需要极其的耐心和了解。看过很多第三方专业市场调研机构写的报告,有的说到2020年中国安防市场将破1万亿,有的说2018年安防市场规模就是7450亿。这是纯粹的统计学算数累加,没有深入市场去调查每个企业的营收和甲方的需求,以及各地方招投标的信息预判。纸上得来终觉浅,元知此事要躬行。对于行业外的研究报告,我是从来都不敢认同。(不认同不等于不读,正是因为读的多了,才不认同。)

行业内的媒体所做的市场研报,相对专业的调研机构来说,还是比较务实,至少是了解行业的。但也存在过于乐观、取值偏差和以偏概全的情况。

比如2017年12月,有媒体做了《2017中国安防行业调查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安防市场总产值6200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安防工程为3760亿元,产品产值为2000亿元,报警运营服务及其他产值为460亿元。

从15年至今,我们看到了很多专业媒体做的安防市场的调研,基本市场增长率都在14%-15%,规模逐年递增,截止2017年,基本没有低于6000亿元的。

通过数据看本质,这些数据里,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是调查取值范围和意义问题;第二是如何界定行业边界问题;第三是重复计算问题。

第一,取值范围和意义。如果经常看研究报告的人,都会对几个词比较敏感,那就是:市场规模、产值、销售规模。这三个词,用到宏观经济的研报里,很容易闹混。我也不去百度这几个词的标准定义了。粗略的解释一下,销售规模,就是界定好市场边界后,把这个市场所有的买卖行为发生时的交易金额(Turnover)全部计入在内。产值(Production Value)是货币形式的计算,是个总价值量,包含了货币、产品、服务三个层面的总和。市场规模(Market Size),即市场容量。这个数据是经过排重的行业净容量。与前两项比较,市场规模是一个更贴近市场实际情况的数据。它的弱点就在于取样面排重,且不是实际货币结算数据。

如果一个企业想要进入某个特定市场,进而需要做市场调研,虚胖并不可取,因为企业更希望要精准的市场规模+竞争分析来判断一个市场。而反映一个市场真实情况的,应该是净值而非产值。如果包罗万象,甚至把上下游产业链的数据都计入到一个市场数据里来,显然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对企业、政府、从业者可参考的意义也不大。

第二就是如何确认边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覆盖更广泛的产业,也伴随着安防行业天花板的逐渐出现,部分调研数据更愿意将取样边界扩大。如可视化、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汽车安全电子等都计入到安防。确实近些年安防的很多企业在大力拓展域外的市场,向物联网迈进,但是这个边界就踏出了安防的区域,进入到了自动化、消费电子等领域。再比如智能交通、智能楼宇,这些领域,安防企业只是参与其中,多数集成企业的产值不能直接计入安防这个领域里边来。传统安防,分为人防、物防、技防。抛开人防不说(基本不纳入到现代安防范畴),从物防和技防看。在产品端,会把行业分为监控、出入口、入侵探测和报警、车辆防盗抢设备、防爆安检、实体防护、安防软件等;从企业性质上,会把企业分为设备商、集成商、工程商、运营服务商。还有一个分法就是行业化应用端。但是这个是要把整个行业应用的安防部分剥离出来,不能笼统的去把整个项目计入到安防。

如果边界过大,SKU过多,或者是不进行剥离和拆分,而将所有涉及到的安防企业的营收全部计入到安防市场来,很显然这个数据是被高估的。

第三就是重复计算。之前详细说过,这里再抄录一遍。比如生产商A,一年生产了N台设备,卖了W万元,W万就是一次计数统计值;集成商B,花了W+X万元从A手中买到了设备,然后向甲方报价M万进行系统集成以及施工(基本上是外包)。在统计市场规模时,如果按照通行的严格算法,我们只能将总体市场销售额M万进行一次统计。而数值偏大的统计结果,是把A厂商的W万和B集成商的M万都算了一次,相当于把生产商的营收和集成商的营收算了两次,注意这里边就重复计算了W万一次。安防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是工程和集成市场,而工程集成商又很少有自己生产的,只能是买或者贴自己的牌。那这么算下来,数据的水分就很大。

综上,如果按照非常严格的市场规模数据算,我们目前大部分能看到的报告,都是有高估的。行业媒体的还好,那些说7000、8000亿的,我觉得就没想踏踏实实的去做调研。如果去掉水分,排除重复,收窄行业边界,集中到安防市场,数据是没有这个规模的。

2017年度中国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判断

首先指出,我这里说的数据,都是市场规模,而非产值和销售规模。因为市场规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候保守不一定是坏事,把现实看的残酷一点,反而有利于市场的发展。

我们做市场调研,样本很重要。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和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报告组成的两个数据来源点,取样于上市公司数据和中小企业数据。如果没有这两样的合并研究,很难做出准确的数据判断。上市公司好说,但范围经济的规模计算,真的比较难,即便是和税务挂钩,也很难拿到准确的数据(你懂的。。。)。真有这部分数据的,有两个渠道,第一是资质评定时候报批的资料(一所有),第二是真的一家家的去走,用专业的调查问卷划出边框,通过各地取样,获得统计学来源,从而获取数据并判断数据的可靠性。很有幸,我接触的行业专家,做了非常权威的规模经济调研;原来所在的单位,在组织各区域线下会议的时候,也通过问卷调查,基本把除了西藏、甘肃、青海等地的工程、集成商的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这也是市场规模报告的两个最重要的数据来源。

3.jpg

当时做活动一家家跑出来的工程商调查

从数据分析和整理,得出结论。

2017年安防产品(供应端)市场约为2050亿元,其中监控产品955亿,占46.59%;出入口控制与识别市场321亿,占15.66%;入侵探测报警设备90亿,占4.40%;车辆防盗防劫设备92亿,占4.49%;防爆安检设备64亿,占3.12%;实体防护设备480亿,占23.41%;安防软件48亿,占2.34%。

4.jpg

2017年安防产品市场(供应端)数据表

安防产品内销比例约为68.5%,包括外资企业,安防产品出口减去进口为646亿。安防产品国内需求端市场=安防产品供应端市场2050亿X68.5%= 1404亿,增长8.0%。

安防工程市场为3368亿(包含重复计算的安防产品791亿,占工程市场23.5%),增长9.2%。安防运维与报警服务市场为340亿,增长11.5%。加上安防产品(供应端)市场2050亿元,减去工程中重复计算的安防产品791亿,2017年安防行业市场供应端市场规模达到4967亿元,增长9.16%。

2017年安防行业需求端市场要扣除安防产品出口(包括境内外资企业)多于进口约646亿,安防工程市场和安防运维与报警服务市场基本立足于国内市场,安防行业需求端市场约为4321亿,增长8.98%。

5.jpg

近4年视频监控生产企业营业收入增长幅度统计表

6.jpg

近4年出入口控制与识别企业营业收入增长幅度统计

7.jpg

其他类安防生产企业近4年营业收入增长幅度统计表

8.jpg

近3年运营服务咨询企业营业收入增长幅度统计表

如上图所述,不再重复。这里边当然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应收账款问题。应收账款作为通病,几乎每家企业都会涉及到。但是从市场调研角度说,除非财务规范的规模上市公司,否则这部分数据不会被计入到里边(而且市场规模也并非实际货币交易数据)。数据在此,谁也不敢说自己的最准确,肯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不过还是希望要务实、审慎的看待当前市场的规模。2020年破万亿,想法是好的,不过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当然也没什么可押宝的),在安防这个小领域,这是痴心妄想,不可能的事情。

高估市场后造成的后果

之前我们办会,我一直在说,这是“小行业、大安全”。行业确确实实不大,与消费电子、汽车、通信等大家伙相比,九牛一毛。不过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好多事情就是这样,说的多了,也就被人当真了。每天7000亿、8000亿、1万亿的说,总有相信的。认为这是下一个风口,拼命往里挤。一个概念一讲,呼呼啦啦的人就来了。也有企业被“黑调研”忽悠,战略误判进入这里边来。我们想一想,如果中国安防市场这么好,世界500强的企业,比如霍尼韦尔,索尼,三星,松下,博世,等等,却争先恐后的往出退呢?这有很多因素,知识产权,迎头赶上,价格优势,等等,但如果市场容量巨大,增量空间非常高,这些外企还有可能退出去?

高估市场的后果,比较严重的就是战略误判。

举个最现实的例子,就是做AI芯片的。我之前写的东西也说过,安防的前端智能化提出之后,吸引了一大批做智能芯片的企业。他们把安防当成了非常理想的客户群体。殊不知,安防智能化的程度其实还没那么高,甲方对智能化买单的诉求还没达到刚需的地步。目前只有约1%的监控设备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由于加入人工智能芯片的前端设备造价高,一个项目下来往往要比使用常规摄像机的价格贵很多,普通的项目目前为止甲方还很难有如此高的要求。这些芯片企业,可能是看了报告了,觉得智能化发展的会非常快,需求量巨大。一拥而上,设备企业自身的落地能力还存在问题,一年几千片、几万片,最多20几万片的用量,怎能养活如此多的AI芯片企业呢?

还有就是做生物识别的企业。之前很多企业的想法跟做AI芯片的一样,想把软件落地到安防,其实这个市场没有这么大的需求。能在智能化中有生物识别需求的已数少数,这些少数挣着实打实、苦力一样的产品利润,怎么会再找个供应商,把自己能做的软件业务包给别人做?除了有民用业务的几家,把工业化落地主战场落地到安防的,就比较尴尬,只能自己走上硬件化的道路。

再有就是华为的例子。华为这个例子比较特殊。一开始我也以为华为是被万亿级大市场忽悠了。今年高举高打进入安防,安博会期间又高调秀了一把。看这架势,难不成真要跑到这小水坑里打仗来?如此大的体量,进入安防这个小领域,很令人存疑。毕竟他能干的事情太多了。最近踏踏实实的研究了一下任正非的讲话。看到了几个重要的点:1、华为的人工智能要瞄准服务主航道;2、聚焦内部效率提升,围绕业务,对内要横向扩张,与周边部门协同产生倍增效益;3、人工智能要聚焦投入不要全面开花,这会形成全面开花没有结果的盲动,就有可能满盘皆输。研读任总的讲话,其实华为的人工智能,落地还是在基站,还是在通信业务。安防这个小领域提也没提。华为的人工智能投入是聚焦,不是遍地开花。所谓的遍地开花,就是深入到N多个行业,安防仅仅是其中的一朵花。除了自己吹嘘破万亿之外,基本上与通信的主航道没得可比。

而从任正非的讲话的另外一段,我们倒是能看出华为进入安防的一点端倪了。“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推动过程中,要关注交付服务流程以及人员思想、行为模式的改变,如果不重视数据的录入和采集,我们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就会失去源头。”人工智能感知的数据来源,视频最重要。通信的海量核心数据无法与应用打通,所以他强调的数据的采集和录入,视频是很重要的一块。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想,华为做视频业务,就很顺理成章了。他们想要的,也许不是安防这个小市场,而是海量的视频数据。拿到手,至于怎么用,反正拿到了就能有价值,怎么用是第二步。先把第一步做好。

最后就是自大和自封。市场研究报告所反馈出的一片欣欣向荣,不单会误导其他领域的企业,对安防行业内的部分企业,也会产生错觉。本来该藏拙,却每天把自己和华为、阿里提升到一个高度,马上我就是万亿级市场的选手了,来吧,先弄个第八套广播体操热热身,然后我就要去赚钱了。其实最能感受市场冷暖的,就是第一线的企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嗨误国,千万不要被PPT所迷惑。

结语

作为有媒体和调研双重从业经历者来说,对数据的渴求,尤其是对正确数据的渴求是比常人更甚的。真正的好的市场数据,应该是在不做加工的基础上,真实的反映市场情况,为企业和行业主管单位进行战略规划、方向选择提供强有力的、可信的数据背书和参考。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在研究报告中并不适用。只有水清看透,才能下去搅浑,浑水摸鱼。源清而流洁,形端而影直。数据这东西,没有哪家是最准确的,只有无限的取样、苛求、筛选,才能得到最接近真实情况的东西。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说句时髦的话,研究机构,不是做研究报告的,只是数据的搬运工。

责任编辑:沈文